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判断。”下面,本文就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是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依据是对人民和社会有利还是有害。通常我们常见的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进步;是否调整了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等。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不能因为政绩显著就完全对他大兴文字狱的过错视而不见。我们必须根据他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因为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商鞅的评价,如果站在今天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演变法不值得后人赞颂。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结论就不同了。因为当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经不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演变法则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其改革的结果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所以我们应该大力肯定。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而是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三、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评价方法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下面我以秦始皇为评价对象,作一个示范。

  首先,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按照“一分为二”的原则,将评价内容分为“功绩”和“过失”两个部分。

  其次,根据课本所学和史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事迹,如: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派人开凿灵渠、下令万里长城的建设;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增加赋税、徭役、焚书坑儒等。

  再次,根据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对其历史活动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绩、哪些是过失。例如:对长城,过分地役使民力,使许多人妻离子散,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匈奴人时常南下,夺取沿边汉人的财富,严重干扰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经济发展,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统一的防御线,保证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是符合当时人民利益的,因此筑万里长城应该是秦始皇的功绩。又如:“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这一活动就应归在过失当中。

  然后,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要评价。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再对其简要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愿望。

  最后就是用简洁性语句对人物作总结性评价。在功绩和过失部分分别叙述、评价之后,比较功过得失,最后总结得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

  总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只要坚持科学的标准和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历史思维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下一篇:历史教学方法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