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困惑和思考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效率是快节奏的当今时代所要求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讨论了很久的话题。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陈旭远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具体说:一要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二要有效率,即教学产出(效果)与教学投入之比要大,或者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要大;三要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大、价值大,教学效果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提质减负”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实施初,我们很多老师认识较肤浅,为了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千方百计揉一些活动进课堂,课堂上热热闹闹,可课后反馈、作业检测,才发现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经过不断地实践和论证,我们慢慢地总结了教训和积累了经验,现在,很多老师既注重要“以学为主”,同时也更关注课堂的有效性,甚至提出了“向45分钟要效率”等口号。我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效性教学方面碰到了一些困惑,也作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一定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吗
  我们在备课当中写“教学目标”时,一般都是要学生“识记什么知识”、“理解什么概念”、“培养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等,也一般会按照三维目标去定位,可是基本没有人会写“一部分同学”要学到什么,“另一部分同学”要学到什么。也就是说,在备课定学习目标时,是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的。但我们每位老师都知道,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等方面都不同,有的学生习惯好一些、学习能力强一些,相反,有的较差、较弱,他们在一堂课中学知识有快有慢,懂得面有广有窄,同样的45分钟,他们完成任务的程度肯定也是有差异的。这里就出现了困惑:到底教学目标要不要每位学生都达到呢?如果以实际目标达成度来评价这堂课的效果,那么怎么看每位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呢?这一点似乎很难把握。
  既然一堂课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我们上课时是否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另一部分学生对于有些任务可以不完成甚至不去完成呢?比如教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课,要学生“判读经纬网”、“区分东西半球”,这对于有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不要说一堂课,两、三节课都可能掌握不了。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就不作这方面的要求罢了。至于课后给他个别辅导,使其弄懂,那就另当别论了。
  二、关于提问与叫学生回答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只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如果答对了,教师就在简单重述之后轻松地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被广大教师认同为课堂应答的有效行为。然而,用一两位举手的学生的理解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听到的往往只是举手的学生的思考结果,其他多数学生是否有了思路,是否搞懂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些重要的课堂状态信息却被教师忽视了。长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而又不常举手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课堂倦怠。他们常常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等待他人活动的结果和结论,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大大降低了。
  为了实践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很多教师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也有所增加。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依次轮流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按照学号或座位次序轮流一人回答一个问题。这样可以节约课堂叫答的时间,还可以体现教育公平,这种方式也被很多教师认同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特别是需要通过提问去驱动和激励其学习过程的学生,很可能会只关注和思考该自己回答的问题,在轮不到自己回答时,就处于散漫和旁观甚至思维停滞状态,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了。
  关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不应该问一些无效的、无内容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那么应该怎么提问,如何叫学生回答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提问第一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围绕问题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同时,提问还可以制造中度的学生课堂焦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了不同的目的以后,我们就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提问的策略,不同的问题采用诸如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等不同的叫答方式。当然,这有赖于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和对课堂的观察,简单的问题可以叫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学习任务的布置与反馈
  学习目标的达成,一般是通过一次次交流、一项项活动、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来实现的。如果目标定位不准,那没有完成任务,自然不算是有效课堂,如果课堂环节的设计不是围绕目标的完成,那活动也就无效,如果一个简单的任务却花了很多的课堂时间来落实,那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布置什么样的任务、任务怎样布置、任务如何落实、如何反馈完成情况显得非常的重要,也大大地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有一位同行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借鉴。
  这位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堂主题为“动力优势组合”的研究课,“动力优势组合”是他们学校在研究的一项教育课题,核心是“仁爱、合作、赏识、成功”,前提是建立“动力小组”,他们也把这种课堂称为“动力模式”课堂,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群体“乐”起来,而首要的是“动”。他上的内容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让学生按照课前分好的“生产者组”、“经营者组”、“消费者组”、“经济专家组”进行活动,研究市场经济的好处和弊端。活动分三部分,首先是各组进行组内研究,研究的内容为市场经济对于各自组成员的优势和劣势,只看见有的同学说,有的同学在小黑板上写。然后是组间展示,让各组的成员都上台向全班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有的同学谈优点,有的同学谈缺点,有的进行补充,还有的同学则举小黑板。第三步就是让其他组的同学给展示组提问题,要求其解释或者补充。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用一位“绿谷名师”的话评价这堂课的小组合作和活动是:时间充足、要求明确、分工到位、展示成功。在我看来,这堂课的活动安排合理有效,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也完全符合“仁爱、合作、赏识、成功”的课题核心价值。
  我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根据地图多且复杂、较专业的特点,我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安排一些“描画长江”、“画出秦岭—淮河线”等任务,让他们在书本上完成或者到黑板、投影上来指出。为了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我会让每组先完成的那位同学帮我检查该组同学的画记情况,对于有些困难的同学及时给予指导。而这种方法运用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课堂有效性和参与性也大大提高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历史与社会》教材图表分析与运用    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