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目的不仅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还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落实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就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往的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附属,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能否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前提。因为捕捉创造灵感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去尝试。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导”和“引”的位置,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在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的过程中,哪怕是出现了偏差或错误,也是可取的。因为,他们敢于创新。

  在“走出冷战时代”这一课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学习20世纪末期的世界历史,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树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激发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等人类问题的关注。如果采用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就会成为“一言堂”,而采用创设情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式,就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讨论、提问,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欢,气氛也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难题。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培养学生敢疑,善疑,多思的学习习惯,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以体现。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才能让他们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去创新。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是笔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于初一新生来说,第一堂课总是充满着期盼,历史课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态度。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第一课时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来了,有些在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然后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再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又有学生举手发言:“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利用资源,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而且还配有电子光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直观的感受,能足不出户了解历史遗迹,洞察社会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项羽自刎的悲壮,昭君出塞的凄凉。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初二课文中的《商鞅舌战图》。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片的认识(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探究当时反对派是怎样说的,商鞅又是如何应对的。再选派代表重现历史,来演绎一下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在表演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表演的学生非常投入,其他的学生也被吸引往了。还有同学对其中的细节提出疑义,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效果。

  3、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后,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为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 拓展想像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像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

  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像。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多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多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象,开启学生想象、创新的心扉,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于创新。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写,通过做来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

  总之,只有着眼于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潜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充满激情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知识、能力与创新水乳交融,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转变    下一篇:时事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