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关注学生体验 促进有效学习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之我见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就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就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到教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关键词: 道德、情感、体验、理解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是独霸讲坛,扮演“真理化身”,而学生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看成了“一张白纸”,他们那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往往被无情地忽略,教师重复着永远不变的道德,学生表白着客套的“谎言”,道德变成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东西,老师和学生的心越走越远。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如何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自主地进行链接?体验是一座桥梁,认知通过情感体验走向践行。

  一、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提早感受。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以教材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似乎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但是课堂上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来自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长期如此,学生将对品德与社会课失去兴趣,对书中的道理肤浅了解,无感而发。这就造成了学生品格与生活实际的脱节。其实,道德就存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欠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去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通过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在明理前积累情感提早感受。

  例如第七册教学《为老年人增添欢乐》一课前,了解到现在大多数学生习惯接受长辈给予他们的爱,却不太能主动地对长辈表达问候和关怀,孝敬老人的情感体验一定很贫乏。所以课前先向学生提出要求:“你为爷爷奶奶做过什么?请你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梳梳头,陪爷爷奶奶聊聊天……把爷爷奶奶的笑容、语言记下来。”再分小组开展一次敬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孝敬老的责任感,也感受到爷爷奶奶被关心后的幸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提升,明确了道德行为。

  二、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情感的课堂。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其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成为儿童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把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生活,使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的对话,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课堂上,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实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对话时,从学生的话题切入,从学生生活切入;对话时,鼓励学生说真话,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对话时,教师应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表真情,使课堂具有感染力;对话时,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把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答案统一在一个标准上,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着自己的合理的看法,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使课堂具有说服力;对话时,以学生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主,着力开发学生现在的生活价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借助于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对话中,学生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性的生活者,能够通过引导性对话实现自我建构。

  教学《我和小伙伴》课前,我走到学生生活中去,发现孩子们在交往中矛盾很多,为了一点小事,冲突就开始了。很多孩子面对冲突时,总用手指着别人,“是你先碰我的……”。他们苦恼、困惑,有的与同学搞不团结,甚至会动员某些同学不去与自己闹别扭的孩子玩。因为教学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在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直面自己曾经和同学闹过的矛盾,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抓住一些细节、闪光之处,斟酌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以凝炼,总结提升,激发学生和同学相处时的积极情感。尤其是在课的尾声,互送友情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本。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棱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在课例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生活场景的表演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移情体验活动。体验使学生有时茅塞顿开,有时豁然开朗,有时悠然心会,有时怦然心动,有时浮想联翩,有时百感交集,有时……寓品德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中,并能针对性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质的提升与发展。既使课堂更丰富生动,又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例如第五册《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一课,导入出示几样实物(煤油灯和节能台灯;杆秤和电子秤)提问,生活中,你觉得使用哪样更方便快捷?引起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再引导学生用课前搜集调查到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论证: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学生情绪高涨,有把自己的生活与父母童年的作对比的,有畅谈自己的第一次上网冲浪感受的,大家还对“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进行激烈的辩论。伴随着情感的不断发展,“科技为人类造福,我要为创造更多幸福而努力”深入学生的内心。道德教育摆脱了纸上谈兵的形式,真正促使了学生信念的形成。

  四、让学生带着道德认识,走向社会。

  学生道德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铸造成。有的同学刚知道了保护环境整洁的道理,就有可能随手扔下一张纸。品德教育不仅要从生活中明白道理,提升情感,还必须从书本走向社会,运用已认识的道德品质辨别行为、指导实践,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把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健康、积极、快乐、有爱心、肯动脑的情感态度。

  例如第七册《珍惜劳动成果》一课,我们可以设计开展以下活动。一、“珍惜劳动成果”宣传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宣传标语,出一期黑板报;在校园内张贴标语,给低年级学生讲“千人笔”“千人糕”的故事。二、“勤俭章”雏鹰争章活动。比一比谁是个生活勤俭,珍惜劳动成果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珍惜生活(学习)用品的做法,理一理自己用不着的物品,找个新主人,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品质,塑造心灵,形成“珍惜劳动成果是高尚品德”的信念。

  在这样的体验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亲社会行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培养    下一篇: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