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冲击着各行各业,人们的行动、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交流方式都随着这一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充分意识到这一力量并将其与新的学习技巧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优势明显高于传统的电教手段,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上,使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作用。

  一、   信息技术融于情境创设之中,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多动,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是处于直接兴趣阶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独特性,我总是努力创设情境,用直观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总有些教学内容无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留下了一些遗憾。当信息技术融于具体教学中后,它给了我很大帮助。如在教学《家电使用》单元时,我运用了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些常用家电设备,学生一下子便能认出这是什么家用电器。此时,教师板书“家用电器的使用”,学生心中一下子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我会使用哪些家用电器呢?其它的家用电器又是如何操作的呢?本来,像这样的问题,单靠老师理论上的讲解,学生很难听懂,会感受到枯燥无味。而现在屏幕上出了模拟的家庭环境,有冰箱、有洗衣机、有电视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标出这种电器的名称,并配以音乐,这样,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给吸引住了,原本枯燥的内容立即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 信息技术融于动画创设之中,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动画,那些满屏二维或三维色彩鲜艳的图像、动人有趣的动画,会使他们进入一种从未感受到的意境,并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单元《化装舞会》单元时,我特别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将西藏面具、非洲面具、东山紫荆庵的佛像、卡通面具,配上声音逐一自我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立即变得兴致勃勃,在观察面具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知识,更容易的理解、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学生没有压力,学的轻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融于游戏创设之中,突破学生难点

  一节完整的《劳动与技术》课要有70—80分钟。然而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课件,可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爱追逐新奇事物的特点和《劳动与技术》课有些知识无法直接获取的特点,发挥计算机的激情功能,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变化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大开眼界,积极喜悦,高度集中注意地从事学习活动。它具有传统直观手段无法达成的功效。它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有文字、图像,也有动画图示,伴有音乐和解说。如在教学四年级《纸工》单元时,为了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纸,我设计了一个连连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纸分别和它们的用途连起来,如果连对了,计算机就立刻发出“你真聪明啊!”这样的赞语。学生得到了赞许,兴致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这一环节设计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中的重难点一下子变得简明易懂,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劳动与技术》课的多数内容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但有些课只凭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味,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优化《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自主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任重道远,还须不断探索。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改变教学观念,紧跟现代化教学变化,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不但提升自己,受益于每个学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