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新课标的“生本”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把文章抬高到了一个极致,由此也可见语文教育也不可小觑,事关家国大事,事关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作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2003年印发的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组织专家修订,历时4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于2017年底印发。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以生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生本底色

  语文课标变化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二、强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植入红色基因

  语文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因此新课标要求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

  三、明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确立人学内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语文学课的育人价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习主体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表现和提升。

  新的课程标准就核心素养方面的诠释较上一版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一是将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细化为十二个具体的目标: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在关联: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反正的重要途径。

  语文即人学。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进展,一个向内反求诸己,另一个向外探求主客体一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的主体,从四个方面确立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的任务,就是想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培育人生根基,奠定人本底色,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文科尖子生培养策略    下一篇:数字化教学平台助作文教学展翅高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