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培养和提高习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实施有效教学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柳州市白露中心校  刘  骏

  一、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出路

  笔者所在学校是柳州市第一批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定点就读学校”。自从2002年以来,学生生源的60%——80%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的进入,相对于城区居民学生来说,不仅流动性大,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薄弱性,导致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都处于相对偏低的层次。他们刚进学校时,不要说让他们用文从字顺、结构得体、字迹工整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是让他们在人前流利地说一句比较完整、通顺的话都相当困难。这些语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学生,虽然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却更加激发了我们课题研究组的老师们针对本校的薄弱环节,研讨、建构出一系列能帮助农民工的孩子们积累丰富语言、培养和提高习作能力的决心与动机。

  因此,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力求通过参加柳州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习作分组的研究活动,紧紧围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两个主要难题,展开课题研讨活动,以习作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以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激活积累,学以至用为习作能力的提高服务,开展积极有效地课题研究工作活动。在活动中,笔者以及各位同仁以“集体备课---课例实践---交流反思---重新建构——深化研究——总结提高”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题研究、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习作教学必须遵循“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习作教学也要遵循整个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理。首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愿望;其次,应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增加写作兴趣;第三,要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最后,要注意表达本身的有效性。讲究表达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和阅读的积累。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以及各位同仁明确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制度:“三全”、“四有”、“四个制度”。“三全”即:全员性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评价;“四有”即:开题前有方案,开题后年度(学期)计划、实施过程有记录,活动过后有总结,原始资料、研究进程有积累;“四个制度”即:学习研讨制度、资料积累制度、成果评价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为扎实、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成果有效的坚实基础

  笔者以及课题组各位同仁针对本校学生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80%、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和语文“双基”能力比较薄弱的现实问题,以及这些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语言贫乏、想象力贫乏和审题立意能力贫乏”等共性问题,对各年级习作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研讨,确立了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不求好高务远,但求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活动。

  (1)专家引领,提高起点。柳州市总课题组专家胡丽萍副所长、孙雄斌教研员、莫雪

  莲老师以及柳北区教研员陶家伟等多次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肯定了我校课题研究活动的“乡土特色性”、“活动创新性”、“研究务实性”和“成果有效性”的四大特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为课题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2)立足课堂,优化教学。我们坚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课题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从薄弱环节着手,从课堂教学着手。为了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特长,我们搭建了一系列的展示平台,组织各类校内教学科研竞赛,如“名师移植课”系列竞赛活动;“单元习作”研讨课、“阅读与习作如何和谐共生”研讨课、“习作指导——点评分段微型课”比赛等。老师们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张扬自身个性、尝试运用各种新的作文教学方式来实施习作教学,使有效教学策略在优化教学之中得到体现。

  (3)走出课堂,拓展积累。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将写作指导延伸到课外、校外。一是依托学校各项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素材;二是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学习、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学校广播站的投稿,丰富习作体验;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它课题组的活动,校内外结合、家校结合、课内外结合,立体式、全方位开拓视野、共享资源,使课题实验不断推向深入。

  (4)总结提炼,形成模式;物化成果,形成系列。

  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所取得主要的物化成果有:学生优秀习作汇编系列、教师科研活动记录系列、教师科研论文系列、教师课例教案系列、教师赛教课光盘系列、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系列和师生获奖证书系列等。

  (二)正确的课题研究措施是成果有效的基本保证

  1.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一至六年级所有在校学生,分低、中、高年段进行。

  低年级主要以培养课内阅读兴趣、进行语言积累、说话训练和语句短文习作能力为主;

  中年级主要以培养和提高课内外阅读语言积累、口语交际和片段习作(包括日记、书信和记叙文)能力为主;

  高年级主要以培养和提高课内外语言积累、收集和摘录精彩语句以及撰写记事性作文、科幻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等习作能力为主。

  三、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1)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反思“同伴互助”,多元化实施课题研究

  在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中,“激发兴趣,力求在习作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成了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共同的基本方法和奋斗目标。在日常生活和习作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更有效地通过观察、学习和阅读,不断地发现、增加和积累语言文字矿藏和习作素材,并且在习作过程中产生习作的冲动与灵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及各位同仁通过“课例导入”的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然后先由若干位老师以“同课异构”或者“异课同构”的方式分别上研讨课进行比对,从中挖掘其中的亮点、发现缺陷,使执教老师有了切身教学实践感受和经验,听课的老师有了深度的感受和启迪。然后,老师们坐下来开展沙龙式的同伴互助活动,让上课的老师谈教学设计、谈过程实施、谈学生反应、谈教学得失等个性化收获与反思。最后让听课者谈听课所得、所思与困惑,双方进行深度交流与切磋,通过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大家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研教师们既是实践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探索者又是研究者。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切磋——研究——提升”等一系列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研讨活动,笔者以及各位同仁既有“柳暗花明”的收获,也有“曲径通幽”的喜悦、还有“山重水复”的困惑;然后,带着新的深度困惑开展下一次的深度研究。最后,大家逐步达成共识:要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要让学生能对习作产生素材“信手拈来”、习作“得心应手”、情感“不吐不快”之感,只有通过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生活语言(素材)”和习作语言(文字),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发现兴趣、阅读兴趣、思维兴趣和习作情趣,使他们的习作思维活动与积累实践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持久的运动状态,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

  (2)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三位一体”,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

  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被同时激活的时候,教师才能够抓住学生“不吐不快”的习作灵感与动机,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生动回忆”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的、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写话”和“习作”。此时,由于有效调动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语言矿藏开发”和“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习作才会做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有话会写、有话善写”,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令人赏心悦目的个性化文章来,习作教学才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其次,笔者以及各位同仁还把学生习作讲评分成几种个性化模式,比如“发现式点评(发现新的亮点及时提取、反馈)”,“总结式点评(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总结、点拨)”,“精彩处点评(发现个性化创意或者精彩句段及时表扬、推介)”等等。也就是说,当学生的习作中一旦发现有进步、有价值的发展点,教师就即刻大力推介、表扬和激励,力求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在低中年级学生的单元习作训练的阶段性讲评中,尤其注重对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思维创新能力特别棒的学生,要特别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巩固习作教学成果、推进习作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再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兴趣是评出来的”。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挑刺,引导他们掌握修改、完善习作文稿的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心应手、充满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这就是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后获得的成功体验。

  (3)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多层次拓宽学生发展之路

  让习作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是笔者以及各位同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以及各位同仁的在研课题,除了本课题以外,还有“从百草药种植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两文’素养”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活动,笔者以及各位同仁都没有让它们擦肩而过,而是进行了有效的资源共享和研究整合,让它们的研究过程为本课题服务,让学生从它们之中提高习作积累厚度和实践经验、汲取有效习作的途径。

  1、在参与“百草药”课题活动中,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引导学生首先将探究活动与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学生家庭的疾病治疗实际项结合,进行有关等方面的实地调查、探究活动,让学生们从中学会写调查报告。

  2、在组织学生通过参观、采访柳州市环保局的专家和中医院药剂科的专家和医生,并参观考察了该医院的中药房等部门,直接听取环保工程师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亲身体验、了解中草药在药理、药效、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在净化空气等方面对于西药的比较优势,保障了探究活动的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性,并写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医药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支持的采访纪律、探究学习报告或小论文。

  3、指导学生们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报刊,登陆专业医药网站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在药性、药效以及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于西药的比较优势,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层面上对所探究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并制作出一批资料阅读卡,提高了对收集和整理习作素材的能力。

  4、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医药发展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历代中国人民运用中药草治疗疾病的突出案例的了解,笔者以及各位同仁还利用学校编写的《中草药的传说》等一批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较强的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使他们从中汲取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历史养料,指导他们从中学会阅读、学写读书笔记。

  5、结合“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两文’素养”课题活动,给全校每名学生订阅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笔者以及各位同仁还根据班级实际特点增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和《论语》等。开展了丰富多彩、有益培养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相关活动。通过在少先队广播站开辟“诵读经典”专栏,专栏开设有“讲经典故事”“读经典名篇”“诵经典诗词”“唱经典歌赋”“交流经典心得”等小栏目,这些丰富的内容每天在专栏里朗朗传播,达到了很好的熏陶、渲染的目的,同时又鼓励学生们积极投稿,既大大活跃了同学们对“经典”的交流和体会,又锻炼了学生撰写人物采访、活动报道、广播稿和读书心得的多种能力。

  6、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习作课题特色活动之外,笔者以及各位同仁还结合元旦、三八、五一、六一、十一、中秋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迎新经典大唱诵”、“纪念孔子圣诞诵读经典活动”、“端午节诵读竞赛”、“班级文化特色展示”、“经典诗词教学课例观摩评比”和“《弟子规》与家庭教育家校学习培训大会”等,师生及家长们积极热情地参加了这些活动,既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参研老师的教研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能力素养。

  7、利用学校图书室,通过班级借书、专课阅读的方式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加大阅读量,为积累拓宽路子。本校的孩子多为农民工子弟,因为父母经济条件所限,不太重视对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孩子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家中的课外书自然少之又少。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课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班级借书都是由老师去筛选,把好质量关,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择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各个班级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有的班级开展每周一“一句话新闻”口语交际活动,把每周发生的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拓展阅读面、积累生活素材;有的班级约定每个星期二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四、脚踏实地求实效  教师、学生同成长

  在上级课题组的引领下,在学校主管本课题研究工作领导的关怀下,笔者以及各位同仁齐心协力,课题管理规范,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到位有效。与开展课题研究前相比,无论是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还是教育机智、研究意识等方面都确实实现了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的语文教学是笔者以及各位同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有效的语文教学是笔者以及各位同仁不懈的追求。

  1、立足课内、关注文本、关注课堂,积少成多、积累活用

  学生在每日的语文课上都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措辞或朴实,或精妙,或温婉动人,或大气磅礴。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借助这些最基本的资源,指导学生们将好词句进行分类积累、摘抄;再者是师生交流或者生生交流时用到了哪些比较好的词句,老师也会及时把它们录抄于黑板一角,供同学们积累之用。同时,老师也注重将文本中不同的写作方法进行提炼,适时地抛砖引玉。词句似血肉,构段方式为骨架,二者兼合,才能保障习作的神形兼备。这是我们最原始,也是最行之有效的积累方式之一。

  2、走向课外、拓展资源、重在实践,厚积薄发、拓宽视野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等现有资源,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书籍和上网查询、收集相关信息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课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班级借书由老师去指导筛选,把好质量关,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择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

  笔者以及各位同仁还指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来丰厚他们的积累。电视节目、商品广告、诗词歌曲、广播新闻等等,都成为同学们积累语言的对象。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提醒并开展比赛等方式来夯实和焕发他们的日积月累,例如经常组织同学们将日记本、词句摘抄本、习作成长册等拿来比比,看看,互相欣赏,评出做得好的同学让其做经验介绍,倡导其他的孩子推广、学习。有了良好的氛围,同学们大都养成了随时积累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好人生。希望这一好习惯能成为孩子们走向文学殿堂的一盏指路明灯。

  多元素的积累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那如何将积累的这些佳词妙句运用到习作中去呢,这又是笔者以及各位同仁开展研究的一个方向。要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必须囊中有物。此“物”则为积累的语言。物已蓄积,就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蓄积的东西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关注学校、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展多类型的习作活动,就是我们为学生搭建的展示积累、活用所学的平台。

  3、地域风貌、乡土特色、学校资源,独辟蹊径、打造创新

  笔者所在学校的“百草药园”,是师生们通过辛勤劳动开发建设起来的、开展多学科多课题实践活动的特色基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经过师生们多年来开发建设、精心培植起来的,每一棵中草药苗都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学习乐园。因为爱,因为淳朴的喜欢,孩子们都养成了自觉养护“百草药”的习惯。在养护的过程中,老师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进行观察、体验,或以描写药物形态为主,或以描写劳动场景为主,或记叙发生在园子里的动人故事;静与动相结合,人与物相辉映、情与趣相交融,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植物色彩,让同学们尽情在其中遨游、观赏、想象、记录,平日积累的佳句妙语在这都派上了用场。

  在这里,学生有物可观、有话可说、有情可感,用质朴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写出了自己亲眼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朴实得渗透着乡土的气息,真切得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每一次习作竞赛结束后,我们都会汇编优秀作品展板,这样即鼓励了优秀学生的志气,又给其他的孩子提供了观摩、学习提高的机会。虽然形式很平凡,但是作用却非凡。

  4、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全面、全程、全员介入研究进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及各位同仁结合学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区公益活动和家庭日常生活事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进家庭,到南宁的广西药用植物园、市郊的广西生态工程技术学院、柳州市中医院、柳州化肥厂、柳州钢铁厂等单位参观采访,到社区居委会和贫困居民家庭采访社区干部和贫困居民,开展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参观访问、综合实践、扶贫慰问等综合性实践活动,登高望远,开拓学生视野、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得心应手”,做到心里有物、笔下有话、胸中有激情、脑袋有灵感。习作途径和练习体裁提倡多样、不拘一格。例如低年级段学生写一句话、一首儿歌、一段新童谣;中年级段学生学写想象作文、日记、书信、新童话等;高年级段学生写记实作文、调查报告(采访记录)、校园诗、小寓言、小论文等等,重在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各得其所,使习作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有机渗透到每一时、每一地。

  5、鼓励参与、充分展示、体验成功,不为名利、只为证明“我能行!”

  笔者以及各位同仁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习作能力确实有了提高,审题准确严谨了、词语丰富通顺了、体例层次清晰了、书写工整美观了、情感表达真实了。为了进一步鼓励同学们的习作积极性,便经常介绍我们的学生报名参加全国、自治区和柳州市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或者读书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大批的喜人成果。

  为了将课题实验深化,课题组每个学期都组织开展研讨活动。研课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个性展示、同课异构等模式外,比较常用的还有“集体备课—单人执教—发现问题—重新研究—再次执教——深化提高”这样的模式,往往一节课要上两三遍,就通过多次地“研”、反复地“磨”,研出了优化的教学模式、磨出了更好的培养方法。因此,大家都乐此不疲、乐而忘忧。

  五、深化研究、升华能力,习作教学效果今非昔比

  (1)通过上述系列性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学生“参与、观察、记录、积累、激活、建构”等经常性的日常生活与习作活动等相关行为要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加以优化组合,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有效互动渠道,形成多向洄流、螺旋上升的互补优势。

  (2))通过上述系列性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和习作能力水平得到了多元的、立体的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对任何一个生活场景(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果和情感等)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注意,自觉地进行记录、积累与记忆,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激活自己的习作灵感、建构自己的个性化习作新篇章。

  (3))通过上述系列性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和“生成性”困惑,习作教学思路渐渐地明朗起来、清晰起来,有时甚至感觉到茅塞顿开。大家对上习作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自主调控能力提高了,听课、评课的深度评价能力也提高了。在2006年柳北区“学写新闻报道”习作赛教课中,我校教师周旋获得二等奖;在2007年柳州市课题组习作教学比赛中,我校教师何文馨获得二等奖;在与北雀路、锦绣路小学和我校语文教师参与的“习作教学”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校的执教者罗斌得到了柳北区教研室教研员和各校领导、老师的好评。我校与会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式交流评议活动,有力推动了联片教研活动。

  我校课题组教师们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反思、随笔和学生的优秀习作等200多篇(件)在有关报刊发表,或获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课题组的评比奖励。这些成果,有效地体现了我校课题研究的成果。

  (4))通过上述系列性课题研究活动,有效地改变了笔者所在学校进城农民工子女学生群体性语文素养缺陷。原有的乡土“憨”气、“蛮”气弱了,语言文字和习作素质夯实了、加厚了。有的学生原来把仅有的一点早餐钱、零花钱用来玩电子游戏、吃零食,现在大多都用于购买经典诗文读物;过去同学之间的语言交际大多是方言土语,交谈的主要是交友玩乐,现在谈论起经典词汇、习作素材来已经是出口成章、津津乐道;过去的课堂教学,多数学生精力散涣、冷清乏味,现在开始出现了思维活跃、争相交流、引经据典的可喜势头;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也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过去学生对教科书和课外书中的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单薄和肤浅,作文习作也常常是词不达意、错漏百出。现在则“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的诗文诵读能力、思维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情达意和意蕴感悟能力等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积累了2300多篇的优秀习作,包括记叙文、想象作文、书信、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等,学生习作平均优秀率从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下一篇:浅谈如何用心写好消息标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