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在地理课堂中应用问题式教学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在问题的设计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路:

  一、设计有生活化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每节课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寻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我首先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今天为什么天气会下雨(晴)吗?你们知道明天会是什么天气吗?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时,提出了:你们知道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为何要举国迁移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地理课程中教条化、地理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复习“中国自然分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称为“绿色中国”,将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称为“黄色中国”,将西部昆仑山以北称为“金色中国”,将西部昆仑山以南称为“银色中国”。为什么可以这样称呢?这些富有特色的名称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讲解了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之后,我依据城市和工厂之间绿化带的设置提出设问:很多人都以为城市和工厂之间的绿化带是起到了一个“阻挡灰尘”的作用,但是工厂的烟囱那么高,有时可达二三十米高,而绿化带的树最高也只能到十米左右,那么绿化带真的能阻挡灰尘的侵袭吗?这样别致新颖的提问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其实绿化带的确能起到隔离灰尘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但是并不是靠树林的“阻挡”作用,而是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绿化带相较于城市热岛气温显然比较低,所以空气在此冷却下降,大气中的灰尘也就在此沉积而不会继续侵袭城市。

  三、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认知特点。因此我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之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突破疑点时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同时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够答得出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产生攻克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也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例如在讲解在讲解热力环流的空气垂直运动时,如果直接问学生空气受热会怎样运动,有一部分思维比较慢的同学可能无法一下子理解和回答。那么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①空气受热空气的体积怎样变?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学生很容易理解受热后空气的体积变大。②空气体积变大了也就说明它的密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初中物理学中的原理可以马上想到空气的密度变小。③密度小的东西在垂直方向上会怎样运动?通过这样三个步骤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空气受热上升的原理。同时可以配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验加以佐证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如这里就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化学课做气体收集试验时一般都将瓶子倒扣,瓶口朝下来收集密度比较小的气体。

  四、设计实践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设计地理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实践性,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用所学理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城市功能分区时我就结合了通化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通化有哪些功能区?每个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还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又如,2012年8月,台风“布拉万”影响到了我们吉林省,在讲“气象灾害”时,同学们对这次台风还记忆犹新,于是问题便顺理成章地生成了:什么是台风?为什么会形成台风?出现台风时怎么办?对于台风的防御还有哪些不同意见?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从而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

  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等来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作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通化的主要农作是什么?为什么种这种作物而不是其它作物?使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时,先从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性质入手进行设问: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如果冷、暖气团相遇哪种气团会位于上部,为什么?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解了教学的难点。

  设计好问题之后,如果在课堂中应用呢?我把问题式教学分成两大块,首先是解决预设的问题,预设的问题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自学能独立完成的,就留给学生课下预习,课堂上只是简单交流;另一部分是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问题,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就在课堂上来探究合作完成。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给必要的指导和引领。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就是问题式教学的另一大块,这些问题能在课堂上探究完成的就在课堂上完成,完不成的可以延伸到课后,通过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探究完成。

  综上所述,课堂上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解决的处理能力,如引导、挖掘、反馈的等,都决定着教学行为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思考,真正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来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使问题式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老师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由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主动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同时把教学过程设计以活动为中心,增加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实际的应用,使学生主动探索,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科学的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地理创设情境的协作学习报告    下一篇:追求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