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作用,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的联系起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趣昂然。“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

  (一)变静为动,感受知识。

  数学教学时有些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物体的运动过程不好讲解,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数学主题图制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死”的东西“活”起来,渲染气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二)变难为易,提高兴趣。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较强剌激,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化难为易,提高兴趣。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这样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的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而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课件具有高超的图形演示功能,能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主动,帮助学生明理异行,启迪思维。

  (一)变抽象为具体,提供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课,由于受时空局限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学生难以对正,长方体体积做主体透视的观察和思考,难于形成立体的表象。教师利用电脑课件的三维透视摸拟及反复试验功能,轻易突破了这一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本质及计算,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

  (二)化具体为抽象,凸现本质属性,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教师首先用信息技术媒体展示了:农民堆谷,吊车堆煤、建筑物的圆锥顶等多种实物,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实物锥体的其它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最后通过讨论概括,得出圆锥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也随之发展。通过一环扣一环问题的创设和层层深入的启发,使学生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趣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是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抑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好动,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因其色彩鲜艳,新颖生动,能够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以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剪拼、旋转、平移、重合、拼接等),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观察比较,他们很轻松地推导出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如在学会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则可提问学生:从刚才的学习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经过一系列地学习,已初步建立了转化的思想,发现只要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推导出面积公式。这时,再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计算机上模拟剪拼、旋转、拼接,进行转化。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推导过程和方法,在大量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就是原来三角形或梯形的二倍。由此,学生可继续观察、分析,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学生清晰感知了整个转化过程,学会了信息处理的方法,发现了规律,这种发现,不仅是一两个图形的计算公式,而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中。

  四、运用信息技术,感知知识形成过程。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课件,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美术小组做了5朵红花,蓝花是红花的4倍,蓝花有几朵?由于倍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形表示5朵红花,接着让这个长方形做“翻跟头”表演,连续4次后停下,然后逐个长方形闪烁,刺激学生的感官,并出示“4个5 ”三个字。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形象、具体、直观,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很快得出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产生兴趣,主动去探索方法、特点和规律。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

  五、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练习和复习。

  利用灵活的电脑课件进行课内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把握电脑能增大练习密度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练习,让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如应用题教学中,可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大量练习题,展示各种练习形式,提高练习密度,让学生练得主动,取得较好效果。另外,电教手段运用在复习中,可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如在电脑上把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或把相关概念,如定义,定律法则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信息反馈。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可控过程。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一般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只有利用系统反馈出的信息与预期目标加以比较,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激励教学动机,矫正教学程序,检测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操作过程,可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的回放,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自己操作的正误。这种信息交流简单明了、容量大,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有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操作,例如:第十一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百分数中让学生理解液体浓度的实验等。反复实验有利于学生记忆,但是过于浪费时间、物品。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可以在演示完实验后,让学生质疑或教师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重复播放实验过程,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可收到良好效果。

  (二)优化作业与试卷评析中的信息反馈。

  作业与试卷评析的传统方法是:师生用语言或书写交流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弊端是:A.信息交流量少;B.写在本子或试卷上的作业效果大多数同学看不到;C.印象不深刻。如把作业或试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制成课件或直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加以分析、比较,对重点、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好的解题思路、简便的计算过程重点展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评析方法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而且效率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或网络展示学生作业中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工整的文字书写、优美的几何图形、独特的设计方法等,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主要衡量标志是在同样的有效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视觉媒体引起人的注意力比听觉媒体高得多,若视听结合则注意力集中的比率会大大提高。二者并用效果更佳,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充分发挥人的感官的全部作用,效果最佳,必然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保持更长久的记忆,进而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如教“统计图表”这部分知识时,如按一般方法讲解一种统计图表的画法,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要20多分钟。若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步绘制并结合讲解,可缩短至5分钟左右,而且绘制的图表精确、美观,既加快了教学节奏、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一向沉闷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绿色的生命,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切实提高了数学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由此使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多媒体在数学运用中带来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