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曾庆杰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谈谈我对自主探究学习有效性研究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关键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探究学习的有效模式,以学生独立自主的操作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自行表达,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准备----质疑----议论----合作----争辩----实践”的基本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一、准备,奠定基础,激活思维

  由于思维水平以及知识经验的制约,他们的“探究学习”是否有效,在于探究活动前的准备----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这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探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造成学生盲目操作、无效探究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做好自主探究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为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一,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准备。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获得心理安全,还应有目的性地利用故事、游戏、悬念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核心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二,是适切的探究性材料的准备。操作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媒体,是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必不可少的载体。在操作材料准备过程中,并非简单的提供几件学具就可以了,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尽可能避免非本质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进而客服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力游离现象的发生。

  二、质疑,围绕中心,打开思路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把“质疑”的落脚点往往放在清除学习中的障碍和疑点这一环节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在新授知识后的提问:“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一般会表示没有问题,于是教学就自然地继续下去,这样的质疑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原因很简单,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在近二十多分钟新知探究后会感到暂时的疲劳,思维就缺乏创新。因此,把“质疑”放在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也可以问学生,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引出自己设计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打开思路,充分显示“质疑”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只有我们不断给学生创造条件,并进行恰当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好问”的特点,提高其质疑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然后进一步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通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长方形宽不变,长增加(缩短)。(2)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增加(缩短)。(3)长方形的长、宽同时增加(缩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感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这一特征。这时教师又提出:“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呢?一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纷纷质疑:”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长、宽的变化引起面积的怎样变化?”等等。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自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有益于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提高自主探究活动的效率。

  三、议论,了解方法,确定策略

  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探究活动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探究,那么有一部分学生会一无所获,更不会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活动前,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探究的方案与策略,即从什么样的角度探究、选用什么样的学具、达到什么目的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探究策略。组织学生议论探究方法和策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思路与策略进行整理,并不是要全体学生统一模式、同一思路、整齐划一。学生通过议论可以相互借鉴、开发思路,并对探究的方法策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了解了周长的定义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去探究,而是让学生先预想测量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绳子绕一圈,再测出量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一条边一条边地测量,再把几条边相加”;有的学生提出:“只测量一条长和宽也能求出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这些方法进行初步整理。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为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进而学生找到最合适于自己的探究策略。

  四、合作,互动互助,协作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探究”并非要学生单独进行个体活动、单兵作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合作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合作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尤其是思维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学生,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更易于接受,并在研讨中获取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开启思维的大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作互助的效果不能用次数来衡量,合作的形式要更好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有效的探索活动服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合理设计合作时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尤其是一些个人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充分利用合作来弥补学生个体思维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如学习“长度单位”时,学生进行探究的目的在于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仅靠学生个体的能力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在操作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而在合作中,群体的力量真正体现出来,有的学生用硬币测量数学书的宽,有的学生用曲别针测量,有的学生用小木块测量。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想到:“同样的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全班交流,教师纠错讲评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学习的知识比较零碎、认识比较肤浅。就需要教师用口头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深化、总结上升到理论认识。比如: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归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争辩,开发思维,创新发展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当这样的创造力得到了合适的环境就能激活思维的火花,创新意识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如果与教师的预想不同,教师往往将目光转向他学生:“谁再说说?”而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预想一致时,教师则不管其他学生是否有想法,鼓掌、发红花等奖励接踵而至。长此以往,学生还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吗?学生只会为了迎合老师,为了获得奖励而去“照猫画虎”。

  创设适当环境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争辩的同时获取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途径解除心中的疑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后,应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这个意见的看法。如学习“平行与垂直”时,有的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有的直线不相交也不平行(图略),两条直线没有相交,也不平行。”这显然是学生对直线的概念模糊造成的。这时教师没有急于验证学生的说法,而是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你们认为呢?”学生激烈地进行争辩:“虽然现在不相交,但延长之后就相交了。”“现在就不相交,还延长干什么?”“直线是无限延长的,所以会相交的。”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会进一步将探究的过程进行一番整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深入分析,提升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不只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的,应是对知识发现、构建、应用、再建构的不断往复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实践应用是自主探究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实践应用的过程不仅仅引导学生应用探索的结果去解决基本问题,还应通过一些开放的实践活动,提升思维能力。如学习“垂直与平行”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三根小棒摆一摆,使其中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小棒平行(垂直),做一做,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意识到“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的道理,进而促进学生探究意识进一步发展。

  上述教学策略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又交互着多种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还应适时地对这些策略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各部分所用时间,才能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下一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