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生活情境中数学学习的支持策略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幼儿十分好奇幼儿园里的橘子树能结出多少橘子,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学习,引导幼儿目测、估算橘子的数量,并通过开放性问题、挑战性问题、支架性问题等,引导幼儿自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该案例的反思,我们尝试总结出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学习的支持策略。

  1. 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慧眼。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常常有一些鲜活的资源,等待教师去发现、关注和利用。教师要善于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关注和探究的兴趣。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利于不同能力、个性的幼儿基于各自的原有经验发散思维、多向交流。如本案例中,教师提问“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橘子一共有几只”“你喜欢哪种分橘子的方法”等;又如日常生活中可以问幼儿“生日蛋糕怎么分” “活动区太挤了,怎样控制人数”“值日生怎样轮流”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对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保持幼儿的探究热情、激发幼儿的探究主动性,都有积极的意义。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需要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对自我操作经验的反思。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现象,把握数学教育时机,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感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问题的乐趣,使幼儿有兴趣进行丰富、连贯、细致而又深刻的探究活动。

  2. 用挑战性问题引领幼儿数学探究的方向

  挑战性问题,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引发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多元化应用数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深入探究。本案例中,教师用“你们觉得第一次采的橘子多,还是第二次采的橘子多”“多了几个?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又快又准确地计数”“99个橘子要公平地分给五个大班的孩子,怎么分”等问题,让幼儿的探索成为一个渐进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过程,此过程中自然渗透了敢于面对挑战、乐于尝试多种方法、乐意与同伴分享、与同伴交流合作、公平前提下的谦让等多方面的教育。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管是什么情境,教师都可以设计挑战性问题,引导幼儿多视角、有方向地深入探究,甚至挑战自己的想法。例如,幼儿排队做操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探索:按照个子从低到高怎么排?从高到低怎么排?按照一男一女的规律怎么排?按照两男一女的规律怎么排?鼓励幼儿想出其他多种排列方法,再引导幼儿迁移思考:家里或幼儿园里,什么东西需要排队?生活中什么场合需要排队,为什么需要排队? 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幼儿的激情,让幼儿感受神秘,并获得刺激与惊喜等心理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师要善于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主动猜想、观察、操作、比较、体验和交流,引领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经验。

  3. 用支架性问题引导幼儿数学经验的提升

  支架性问题是为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而设计的具有铺垫性质的渐进式问题链,这些问题链犹如隐形的阶梯,使幼儿的思维沿着这个阶梯不断向上攀登,直至最终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支架性问题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给予幼儿跨越“已知区”到“最近发展区”的支持。研究表明,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时,教师若能适时地通过材料和问题,支架幼儿的探索、发现以及错误尝试,那么幼儿就能自主地在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活动中去获得逻辑数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省抽象建构数学知识。因此,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儿童的探究过程和结果,通过支架性问题,帮助幼儿通过回忆和讨论梳理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发现和想法,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再依据观察的事实、统计或记录的结果得出结论,从而提升数学经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幼儿教育    下一篇: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及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