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1-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而“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新课程规定了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仍然存在高耗低效。教师们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这个问题明明讲过很多次,很多学生仍然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外孚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没有认真听;学生听不懂;学生听了没有有意识地记忆。也就是说,学生在听课时处于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听课不知道听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认真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以情动人”,用各种情感策略让学生听得进去;其次,要重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弄明白学习的规律和窍门;再次,要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能将学过的知识能过记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技能。

  一、听进去:情感策略。

  情感是人对面临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态度或体验。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当他们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就会激发起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积极的情感是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据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浓厚兴趣。

  1、导入激“情”

  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常见的导入“激趣”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竞赛导入等,这些导入的方法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某一年执教的一节课——《枫桥夜泊》一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字,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教师要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欢迎大家脱口而出。

  (教师的语气集中在“非常简单”四个字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学生有的说秋天,有的说冬天)

  师:同学们,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足为奇。因为秋与冬只有一步之遥。现在是秋天。

  (媒体出示地理学四季的化分:春:3 4 5夏:6 7 8秋:9 10 11冬:12 1 2)

  师:其实,同学们如果留心的话,在中国的古诗中就会发现四季的“蛛丝马迹”。

  生:(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春夏秋冬的诗各一、两首,课室里书声琅琅。)

  师:(出示含有月份的春夏秋冬的诗: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夏“毕竟西湖六月中”等,让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古诗,大家想想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为什么?

  生:(学生读课题《枫桥夜泊》。)

  师:(教师在课题旁边打一个颜色鲜艳的大大的“?”号和“!”)希望同学们在上课时全情投入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上课伊始,笔者就首先创设“现在是什么季节”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古诗文氛围,吸引学生能够较快地入情入境。其次,再通过颜色鲜明的板书:大大的“?”号和“!”,创设了第二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之心,拨动了他们心中的情弦,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言语激“情”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教师在上课时如果不能在言语上吸引学生,学生又如何能将讲课的内容听得进去?反之,一个言语风趣、幽默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也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语文老师更应该如此。

  言语就是指口头语言。它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没有课堂交流,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和运用课堂交流的原理和策略。

  好的言语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声调抑扬顿挫,节奏张弛有度,语速快慢适中、表情亲切自然有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这样的言语讲课,学生听起来一定会兴味盎然。教师在通过言语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时,不仅要注意运用口头语言,还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记得有位高三的数学老师在讲述“什么是圆锥?”这一概念时,他不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照本宣科:圆锥指的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而是用自己风趣的言语和肥胖的肢体语言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同学们请看,圆锥就是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子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图形。”他一边讲述一边比划,使学生在十多年后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

  3、评价激“情”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做到内容具体,有明确的导向性,切记空泛,言之无物。例如,有个学生在读《难忘的一课》课题时,读得很好,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把读的重点放在了“难忘的”三个字上面。此时,如果教师这样评价:“你读得真好!”则显得较为空泛。如果换成:“你读得真好!突出了‘难忘的’三个字。”不仅表扬了这位同学,而且,增强了这位同学关于朗读的体验:抓住关键词来朗读,是朗读的方法之一。

  二、想明白:过程与方法策略。

  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主动学习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过程”策略的核心。教学的过程、认知的过程、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实现的。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落实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教师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其次,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一个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学习任务要清晰,分工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于任何一篇语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告诉学生,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它是怎么写的?具体到每篇课文,则可让学生从以上两方面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学法指导

  学贵有方。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吕淑湘先生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宝贵的礼物。”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方法。但是,教师在指导每个知识点的方法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会学生找规律

  “找规律”在奥数的学习中很常见,在语文的学习中也同样适用。从认知的角度看,“找规律”是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即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例如,让学生照样子写个比喻句: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风一吹,。

  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认识到比喻句的本质是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

  (2)教会学生归纳、整理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指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对内部的知识、经验进行统整,使新旧知识之间达成结构化、系统化、新旧知识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关联的有序整体。语文课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如果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那在大脑的记忆中就是一盘散沙,很容易丢失,在需要提取运用时难于寻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是是僵化的、无意义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指导的步骤: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如教师示范——学生合作整理——学生独立整理——交流整理结果;

  指导的内容: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如某一单元,某一专题(字、词、句等);

  知识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较不同特点、指出变化过程等;

  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法、提纲法、图形法、列知识树的方法等。

  三、记下来:记忆策略。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记忆力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因此,记忆力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记忆力好的孩子,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知识,甚至那些非常复杂的数字和公式,所以他们学得轻松,而且成绩好。反之,记忆力差的孩子成绩就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1、给孩子确定明确的记忆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并非记忆力不好,而是每当上课时,他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或者学了也不主动去理解、记忆。 所以上课伊始,教师就应简练、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能够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既定的内容上。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2、调动各种感官去记忆

  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口去朗读,用眼去观察,用笔去勾画,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3、教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记忆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如果教师从来不都不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学生很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图画记忆法,如记忆一些古诗名句,可据意画一简笔画;字头法;联词成句法等都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4、常做记忆的体操——背诵

  背诵从古至今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新课程实施以来提倡背诵似孚有教学生 “死记硬背”和增加学生负担之嫌。其实,人的大脑是“用进废退”的。适当内容的背诵非但不会“增负”而且会“减负”。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动作,你要每天找点东西给记忆记,因为你愈是多给它记,它便愈能诚实地记住;你愈少给,它便记得愈不诚实。”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从1979年春天开始领着全班同学每天早上背10分钟语文课文或英语单词。天长日久,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将背诵变成语文课堂的一种习惯。

  法国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确实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再加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运用优良的记忆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储存于大脑,这样数管齐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作文的批改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