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初中政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无论是政治课堂还是其它任何学科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主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有观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众多,方法多样。就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人总结如下:

  一、“设疑、讨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和应用

  “设疑、讨论、实践”教学方式的基本结构是通过教师设疑(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实践—教师答疑—迁移练习,巩固提高,完善认知及提高思想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获得新体验,获得新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语言的描绘,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启发、感染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一开始就将一段新闻视频关于公园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投影幕上播放。这样做不仅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主要的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思考,进而明白: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我们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这样使学生眼有所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下一步启发设问创造了条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情景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以此达到学生主动探索和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但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启发思维的训练作铺垫。

  2、启发式提问。“设疑、讨论、尝试”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激疑引思。而启发式提问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状态和思想实际精心设置的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提问是多种多样的,有反问启发、举例启发、联想启发、悬念启发等等。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启发提问的切人点、力度和认清教学目标的及学习主体。在这里“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发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环节应讲求短时、高效,不能过多地占用上课时间,一般约3—5分钟即可。

  3、讨论和实践。创设教学情景和提出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诱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它起到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组织思维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地发挥,对旧知识的迁移活动也将从此开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看书、讨论,而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重要的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讨论和实践”在时间上必须有保证,起码要求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大意,再留1—3分钟来思考,讨论的内容必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应该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

  4、答疑解惑。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疑问、“怪论”进行回答或解惑的过程,这一过程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这里要完成三个任务:科学观点的阐述;科学思维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某些思想认识问题。

  5、迁移练习,巩固提高。通过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对例题或书本上的基本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有的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如何真正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还需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二、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增加自信、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

  第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过程伊始要密切关注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如课堂导课设计,可采用表演法、漫画法、比喻法、故事法、生活实例、案例分析法等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活动可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中学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抽象概念较多,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干巴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不仅能给学生真实自然、生动感人的美育还由于情境的创设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断层”从而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例如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我首先用投影仪出示关于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当今炎黄子孙面临着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的双重使命。接着用录像机播放驻澳部队进驻澳门的片断同时用投影仪打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驻澳部队是怎样组建起来的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录像与教育内容的交互启迪下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再播放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断„„最后我用录音机播放一曲《春天的故事》表达了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由于教学形象逼真,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鼓励质疑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创造的先导。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性,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在思想政治课中,虽然正面灌输,正面教育是主要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在正面教育时,要同说疑、解惑相结合,让学生从问题中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追究”那个所以然。在发展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对一个问题能够从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方面去启发学生思考,克服思维定势。比如说,一九九八年洪灾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我们可以从经济角度,哲学角度,政治角度等多角度去分析。从经济角度讲,这次特大洪灾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但反过来看,灾害同样也是一次机遇,对不少企业来说这是一次削减库存商品的绝佳时机。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次洪灾也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抗洪中形成的抗洪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增加自信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创造体现“无过错原则”的课堂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勇敢地创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屡屡失败,失去自信、盲目轻信他人的人,会有发明和创造。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如果儿童的心灵被遏止和轻视,如果孩子的精神过分沮丧,过分地加以限制,孩子们就会丧失他们的活力的勤奋。”教师在教学中,一要注意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使之经常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创新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二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不要急于评价,重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安全感,从而大胆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讨论课教学中,学生对“同学之间友谊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认识有错误,教师就不要直接在课堂讨论中指出,应该另寻教育的机会,对学生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的做法要给予肯定。

  第四、结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而且更主要的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固守书本,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那就会劳而无获。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思考、发现问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演讲、办小报、实验操作比赛来锻炼学生,同时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农村、听讲座报告会等。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开拓视野,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多变式、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1.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满堂灌”等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现代教学中,老师要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同时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让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

  例如:我在初一下册第六课“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会欣赏”。课本上只要求学生听歌和看书画作品,但为了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我先让教学班中一位有音乐特长的女学生上讲台来一展歌喉,把学生带回了充满憧憬和乐趣的儿时;然后我亲自挥笔泼墨,一个集书法和绘画于一体的“舞”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画作品的美感。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又能无形地教育学生要发展特长、培养情趣。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就能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课堂上应该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要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例如:在初二下册“正当防卫”知识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观看案例,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提问,把心中的疑问提向老师或者同学……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3.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政治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忽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归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通过课程改革既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又迫切需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尽管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规律,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好充分准备。

  4.关注生活,结合实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了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政治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采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来阐述理论观点,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用政治的观点来分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学有所用,又有兴趣。

  5.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已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6.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应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农村中学中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