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共识。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习表达。台湾赵镜中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和“读写结合的操作”。阅读教学指向表达,即实现读写结合,具有结构性的文本是土壤,给学生广阔的视野;具体的语言文字是根须,可让学生反复咀嚼和品味……

  近日,我观摩了江西的周明玉老师执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堂主线清晰,内容丰满的课。主干问题是“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主干问题下学生的阅读视线聚焦到三个点:

  首先是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然后是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最后是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复读这三句话,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样问的结果是:事实了解了,情境却没有走入;内容清楚了,情感却没有体会;意义抽象出来了,形象却没有感受;最重要的,语言没有品味。

  那我们看看周明玉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周老师问: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有点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周老师再问: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周老师还问: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问题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问题的指向再明白不过了。学语文,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直接一点说,我们要学习表达。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重复,但它却是作者有限篇幅内的素材首选,我们细读后也确实从中体验到父亲的焦急、痛苦以及近乎绝望却不愿放弃的疯狂,比痛哭比呐喊更震撼人心。时间的进程,一一罗列,一反常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联想当时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父亲36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精疲力竭,看到了父亲36小时刮擦挤压后的遍体鳞伤,看到了36小时重压在父亲心上的痛苦:对妻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担忧,对他人误解的承受。读进去,我们就从36小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忍中触摸到了一颗丰富的父亲的心。在周明玉老师的课堂上,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

  教学语文,就是需要多学“表达”,或者从“表达”切入感受形象、理解内容、体验情境。周老师的这一课是对语文价值核心把握的经典示范:语文教学应该指向表达。

  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表达呢?抓住有特点的语言现象。

  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置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我觉得语文课就要侧重教这些。

  非常有幸在此次国培活动中我也试讲了《桂林山水》一课。学习了多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后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首先注重了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朗读与指导,从而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描写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丽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在这里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内容指向表达,我设计了一组仿写的练习,学生说的很好,课堂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让他们习得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做了阅读的主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对比体会、探究发现,学生自然能深刻地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深思揣摩课文是怎么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赏析了文中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精妙的表达效果。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他们自己感受体悟到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学得扎实,有后劲,有潜力,会自己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