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听课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1-06-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对教师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听课也是广泛学习借鉴的最好时机,可以扬长避短,积众家之长于一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如何才能听好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其间包蕴着科学,体现着艺术。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课堂看似平常,却不平常,里面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执教者对课堂的驾驭,到学生对提问的回答,种种现象一一呈现在听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败必有原因。听者在课堂上解剖教学,览“成功”、“失败”于眼中,析其“所以然”于心底,在对“得”与“失”不失时机地思量中,探寻教与学的真知。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获得,才能借鉴,才能提高,才能不间断地为自身“充电”。

  作为教师,要重视听课,要学会听课。听课和做其它工作一样,需要注重实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仔细想,勤记录,多思考。要带着思考离开教室,把对课堂的感悟记录好。要逐渐了解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和经验,学会挖掘教师课堂中的优缺点,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形成需要交流的合理化建议,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听课者就需要做好精心地准备,听课要讲究一个程序:听前准备——课中观察——听后反思。

  (一)听前准备

  听课前,听者应关心一下执教者新授的内容,一旦知道了就努力去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筹划学法、设计教法,哪怕是临阵磨枪。听课有了准备,就有了投入,有了自己的教学“期盼”;带着自己的蓝图进入课堂,也就在“我教”和“他教”之间营造了对比的态势,利于在观摩中找异同,在比较中进行鉴别,思量教学的得和失。

  教师常常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活动。研讨期间,免不了要听一些与研讨专题密切相关的公开课。大多数教师由于埋头于基层教学工作,涉及“学术”,常会受到“高原反应”的局限。参加研讨活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与研讨专题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请教,或查找、重温自己积累的资料。事先学习相关的理论,可以调整视向,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便于我们在听专题性的研讨课、观摩课时,透过“热闹”,窥得“门道”。

  比如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方法独特,自成体系,偶尔听她一节课,很难领会“情境教学”的真谛。倘若听前学习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专著,我们便可以由点及面,透过课堂上具体的“情境”去理解李吉林老师对儿童心理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二)课中观察

  听课时,听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在对课堂动态的密切注视中,体验执教者的劳动和创造,品评执教者与学生“打交道”的艺术。

  一位教师讲解《少年闰土》中的“雪地捕鸟”一段,将课本当竹匾,手指当短棒。他边以闰土的口气讲述,边支起课本,再“一拉”,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捕鸟过程。讲解与演示的有机融合,平淡中见奇妙,让听者领略了什么是讲解的“生动性”

  什么是教学的“深入浅出”。这样,在执教者教学思路的展示中,从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观察教师的教,也从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习惯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从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衡量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尤其是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无论听什么样的课,都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详尽记录课堂的客观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将此记录看作档案,视为珍藏,天长日久,便可有相当的学术积累。

  (三)课后反思

  听罢一节课,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来个透彻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有牵连”的课进行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一试……

  将他人的课堂当作“教材”,细细咀嚼回味,常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益。课堂上纷繁复杂,听者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听后冷静反思,多少能挽回损失。即使课上没有“损失”,即席的评析也往往比不上课后的反思深刻。反思中,课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学生向我这样质疑”、“为什么她的学生听课兴趣这么浓”、“为什么他的课文朗读这么动人”、“为什么他的作文讲评这么有特色”……立足课堂,将探寻、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别人备教的整个过程,羡慕和遗憾之余,我们便能明白“我这一辈子在备这节课”的内涵。

  三、跨越局限

  尽管学科分门别类,各有个性,但毕竟统一于教学,受共同规律的制约。听课,倘若跨入多门学科,我们就能从多角度来审视课堂,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语文老师,不妨听听其他科任老师在本班的执教情况,那时,就有可能语文课上的“后进生”在数学课上的积极度,在音乐课上的出色表演,在体育课上的轻松跳跃。这不但能为我们转变语文“后进生”找到突破口,还可促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跨学科听课,还能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学科的启迪。美术课上学生对“色”与“形”的浓厚兴趣,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数学课上的十分钟作业启发我们作“语文文字堂堂练”的尝试。

  只有以谦虚的精神、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去听、去品、去悟,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老师的课,及时向授课老师讨教授课感悟,聆听评课老师的意见,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其他老师评议,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汉语拼音学习的策略    下一篇: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