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8-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传统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许多教师的观念深处,常常把学生当成知识接收的“容器“,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自己的讲和问,却很少顾及学生的议和答,学生的真实思维不是被打断,就是被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阻隔了师生心灵对话的通道,失去了相机诱导的良机。据笔者所知,多数数学教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一是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二是多讨论,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笔者认为面对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互动氛围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 ”。学生对教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师生平等,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互动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一句话,在教学中,学生的言听计从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只有当教师不失时机地把握教的机会,引导、点拨、质疑、启发、调节,才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互动,把握什么样的教学机会及时“出击”激发互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拨,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多数情况下靠自己创设,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做出精心的设计。

  三、授学生学习的“五权”

  “教学”,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教”与“学”,师教生学,但归根究底,“教”是为了“学”。“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才能使学生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授予学生学习的几个权利,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探讨问题,促进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1.开拓视野,给学生观察权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例如,在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欣赏一系列民间艺术剪纸图案,通过对这些图案的观察和研究,鼓励学生先总结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再考虑它们有何性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当然,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对于不妥的地方适时纠正和补充。

  2.刨根究底,给学生“探究权”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提倡的是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引路人和倡导者。它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死读”与教师的“死灌”,而是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学生应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角度彻底搞明白“是什么?为什么?”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的,从而自然地提出问题: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从而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

  3.耐心倾听,给学生“发言权”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

  例如在学习“几何命题证明”时,由于求证一个命题要分三步:①按题意画出图形;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其中的第一步许多同学能做,第二步出现的问题很多,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拿到命题马上去做这三步,到第一步做好后应停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已知”、 “求证”,用几何语言表达清楚,对于不严谨的地方教师及时修正补充,这同时也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差异,简单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让中等学生回答,较难的题让优秀生回答,全面动员全体学生尽可能开口说话。

  4.积极鼓励,给学生“动手权”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时,可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平行四边形ABCD的各条边,进行比较得出,再运用几何方法证明。在得出“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课桌的桌面宽,比较同桌的宽是否相等。

  5.充分信任,给学生“讨论权”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是很重要的。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期望每个学生能学好,由衷的赞美学生的成功。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四、区别教学层次,广泛互动

  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等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本着使全体学生互动的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层次策划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程度较差的学生,采取“小步子,慢速度,多台阶”的教学原则;对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比较放开走。

  (2)落实知识分层。相同的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例如找规律教学,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在一些常见的图中找出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做出适当的变化;对程度好的学生则要求较复杂的图形背景,引申拓展。

  (3)点拨分层。在问题讨论、探究性问题等教育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点拨,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从知识生长点及疑点、难点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偏重于算理的点拨和学法指导。总之,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共同发展,产生教与学的高效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新模式下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