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10-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郭沫若同志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早在30 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能力。听读者有了较强的语感,可以不依靠中介思维 ,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中的类似语言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的认识理解。因此,平日多积累语言材料,才能顺利地完成识别 —归档—判断—理解的过程。

  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语)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一味地放任自读,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导的作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做到读必有所得。指导的方法一般有:(1)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内涵。 如《可爱的草塘》 一课,在读到“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句时,教师指导朗读要抓住“啊”这一语气助词的读法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小河时的惊喜之情。教师可将“啊”与“奇迹般” 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怎么也想象不到,在这茫茫的草塘,密密的芦苇丛中,居然还隐藏着一条如此美丽的小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迹,自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个“啊”字应该用气声,念得短促些,将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经过这样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理解深刻了 ,从而训练了学生语感。(2)指点技巧,揣摩感情。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是个较长的句子,由于学生的中气不足,读到“砸去”就没有了气力,而这个词恰恰又必须读得坚定、有力。 这时,教师适时地指点朗读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告诉学生朗读时除按逗句停顿外,要在“砸去” 之前换气,这样再读,就会显得很有力量、学生练习后会自然地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其他如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教师都要作适当的指点。(3)适时范读,领悟文章旨趣。 有些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它的写作方法,然而方法并不是告诉他就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所以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恰当比较,训练语感

  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讲这句在文章中如何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 ,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应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换位比较, 了解句义变化。 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即使在同一个句子中,交换词的位置,调整词序,语句的含义也与原来截然不同。将其在句中交换位置,让学生体会词义的变化,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遣词造句时不仅要推敲字词,挑选词语,而且要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最佳位置。(2 )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金色的鱼钩》中写到:“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教学时,我让学生将 “捧”、“嚼”换成别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将 “捧”换成了“拿”、“端”,“嚼”换成了“吃”,然后我让学生将换词后的句子分别与原句比较,经过品味,辨析出“捧”更能显示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头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条件极端艰苦。老班长断粮多天,在饥饿威胁情况下,时刻想到的是三个病号,而自己吃鱼骨头、草根,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语感不就油然而生了吗?(3)增删比较,发现规律。 在文章的重点部分或需要教给基 础知识的地方,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将课文句子中的修饰语删去,然后与原句比较,可感受修饰语的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拓展思维,发展语感

  语感虽然带有直觉性,非自觉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 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思维训练有这样几种方法:(1)扩充内容。 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 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即将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学生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将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学生直抒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 理解的金桥。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题,扩充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使学生在扩充中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可见,扩充的过程即是学生进行思维后自悟内化教材的过程 ,这种训练形式平日教学实例很多,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五壮士英勇跳崖一段中设计的扩充训练:战士们也昂首挺胸,带着——,带着——,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去。可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五壮士为祖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时的壮志豪情。(2)发挥想象。 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 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博,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 ,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如《白杨》一文中“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这段中有三个“只知道”,词义本身浅显易懂,这三句话却是理解中心思想的难点。因为“只知道”中隐含的不知道的内容,恰恰是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的,也是作者想让读者悟到的。欲理解中心必须突破此难点。在此处设计想象训练:根据一个“只知道” 想象一个不知道,可深化理解,真正领会作者写三个“只知道”的意图。

  正如专家所言:“ 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之功,而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方法    下一篇:发挥写字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