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生物论文

初高中生物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衔接

所属栏目: 生物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引言

  本文就正一中学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初中生物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同时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在初三不再学习生物知识,而很多高中任课教师不熟悉初中教材,使学生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慢,学习习惯差,直接影响高中教学效果。因此,做好初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正一中学实验室现有装备,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为例,简要阐述如何进行初高中生物课程的衔接。

  二、初高中“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内容衔接

  从知识内容上看,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简单的微生物知识,如菌落的概念、芽孢和孢子的区别、巴氏消毒法、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探究真菌和细菌的实验中,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微生物培养。理论上看,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不具备生物培养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阶段教学时,首先应了解学生对初中微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增补和延伸。

  1.细化“培养基的作用、成分和分类”

  在初中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培养基的作用,但是并未涉及培养基的成分和分类。

  (1)培养基的成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培养基的作用,结合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的相关知识――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置出供其生长和繁殖的营养基质。在配制培养基时,教师应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具体种类来调节PH和氧气含量,如一般细菌偏碱,真菌偏酸;好氧型微生物需要充足的氧气,厌氧型微生物则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培养;自养型微生物只需供给无机碳源,异养型微生物则必须加入有机碳源。

  (2)培养基的种类。明确培养基的分类标准:按是否加入凝固剂(如琼脂),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按用途的不同,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不同培养基的作用,如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以获得大量的胰岛素,需要用哪种培养基?要从含有杂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真菌,需要用哪种培养基?

  2.细化“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成功培养或者获得纯净微生物的关键。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过一些浅显的无菌技术,如巴氏消毒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巴氏消毒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引出疑问:该方法能杀灭所有细菌及其孢子和芽孢吗?教师要着重区分消毒和灭菌的根本区别,不同实验材料常用的灭菌方法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无菌技术。

  3.细化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交流结果,分析错误,做到?W生所得知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

  (1)培养基的配置。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实验操作。在初中有过简单的操作,主要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在初中教材中直接给了学生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即已经配制好的培养基,并没有具体介绍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且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原理比较浅显,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在高中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初中基础上,详细分析培养基的配制过程: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提问该过程为什么没有调节PH?着重介绍每一步操作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2)纯化大肠杆菌。在已配制好的培养基上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操作。纯化大肠杆菌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初中教材中是用无菌棒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高中课程中,对该实验的操作更加严格,教师在介绍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时,注意对比两种方法的区别,并介绍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平板划线法应注意接种环只蘸一次菌液,但要在培养基不同位置连续画线多次,画线首尾不能相接,画线后,培养皿倒置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时移液管要经过灭菌,要根据菌液的浓度来确定稀释的倍数等。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组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小结

  初高中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内部联系。初中生物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的。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对初中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升华,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所学内容与初中知识的联系,又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已有的感性认识,深化拓展知识,使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有较为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物创新教学    下一篇:浅议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