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底层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5-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身处教学一线,有的教师每天穿梭于教师和办公室之间,马不停蹄地做题、批改作业和找学生,时不时还会大动肝火,成绩有时也不错,但自己也跟着累趴;有的教师每天看上去悠哉悠哉,不是自己的时间压根不会出现在班上,别人感到头痛的学生,在他这里似乎变得很顺心,最气人的是,成绩居然也不差!

  前一种教师的确很勤奋,但他的勤奋基本是忙于应付教学的具体工作;后一种教师看起来有点懒,但他能够通过底层思考,看到教学中不变的规律,因此他做出的决策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那么,我们如何对教学进行底层思考呢?

  底层思考的第一步,是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说白了,就是: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什么需要老师来教?

  从科目设立的初衷来看,学习数学是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但是,在初中的三年时间里,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不少;而且,不同的学生,学习速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面临着两个不确定性:一是三年时间能不能学完,二是有多少人能学完。

  教学的任务,就是努力消除这两个不确定性。从微观来看,对于具体的某个学生,我们需要帮助TA有效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从宏观来看,对于自己的任教班级,我们需要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前者关乎教学的效率,后者关于教学的效益。

  结合效率和效益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教学的战略目标,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结果。

  1、教学的”最好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当我们问“教学的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问“学生经历数学教学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可以找到答案。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描述了一大堆,其实简单地说,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行业术语”,透过事物的表面解释其背后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同时借助数学的“行业规则”进行处理,让自己能够更加简单地认识和改变世界。

  举个例子,你去逛超市,买了20块钱的排骨、35块钱的纸巾和65块钱的饼干,逛完后你去买单,你会怎么付钱呢?其实每个价格本质上是一个数字,你要付的钱,就是20、35和65相加,也就是说,你只需要直接付120块就好,不必分别找出20块、35块和65块来买单。数学中的加法,让你可以把买单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简单。

  对学生来说,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算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但细究下来,其实学生要做的,无非是打磨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助他们一臂之力。

  理想的结果,是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三年来要学的所有数学知识点。这个显然只是理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所取舍。

  一个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能把每个知识点学完,又能把每个知识点学好,这样的学生肯定有,但不会多,如果过半的学生能够做到,那说明知识点要么不够多,要么不够深。

  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先学好一部分,剩下的能学好就学,学不好就学完,学不完就只能这样了。课程标准也很体贴,它会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只需要学生了解,还有的甚至只要学生感受一下就行!

  课程标准对知识点的要求,实际上已经帮我们做了一轮筛选。可是,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实在不行,很有可能连课程标准选出来的核心知识点都学不完,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第二轮筛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做两三件事:第一件是评估学生的实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底”在哪里;第二件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点的“底”在哪里;第三件是学生学习的底层机制,了解知识点是怎么被学到手的。

  除了教学内容以外,另一个需要取舍的,是对学生的关注。全面跟进一个学生的学习,或许不是难事;可是如果手握两个四五十人的班级,要全面跟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有点为难我们了,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都不尽相同。

  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分层教学。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数学成绩水平的高低,分成优秀层、及格层和后进层三个层次。对同一个层次的学生,采取同一个教学策略,必要时做些微调。优秀层的策略是“超前学习”,后进层的策略是“做有用的事情”,而及格层是我们核心关注的焦点,它的策略是“脚踏实地”。

  比如课上布置了一个任务,优秀层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我会立马批改,然后让他们寻找更难的题目去做;后进层的学生可能会对着题目发呆,我会时不时地提醒他们找到有用的事情,或者直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及格层的学生可能起伏不定,我会留心观察他们犯下的错误,分析背后的原因,寻找纠正的好办法。

  由此看来,教学最好的结果,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终点来衡量,更好的选择,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一个进度条,所谓最好的结果,其实就是有更多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学习进度。

  2、教学需要的“最小必要时间”到底是多长?

  真正能够完成任务的,是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行动,而我们投入的时间,取决于行动的个数以及每个行动所花的时间。由此看来,我们之所以在教学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个是采取了一些删掉也没什么事的行动,另一个是某些行动的流程不够简洁,或者考虑不够周到,导致还需要增加更多的行动来弥补,自然要花的时间就更多了。

  因此,要想找到教学的“最小必要时间”,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对现有的行动进行评估,用奥卡姆剃刀大幅删减,谨慎添加;第二步可以做的,就是对留下的行动逐个进行优化,并相互连接,使之形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系统。

  按照上述两步得出的“最小必要时间”,大概率不是真正的”最小必要时间“,它只是代表了我们当下能够取得的最高效率。行动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决策水平;而决策的水平,又取决于我们的思考质量。因此,我们要想缩小自己的”最小必要时间“,归根到底在于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提高思考水平的基本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条是向外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另一条是对内复盘,自己刻意去思考教学。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件是广泛阅读经典书籍和干货文章,从中吸收优质的思考。经典和干货的判断依据,就是它们能否提高我们对教学的认知力和执行力。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许多其他领域的思考,往往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啊哈,这个思路刚好能解决我的问题!”。

  第二件是用文字或其他形式,刻意输出自己的思考。有的人可能也会反思,但很多时候只是想一想,然后就没了。以写作为例,文字输出的一个好处,是把我们的思考在眼前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拥挤的大脑内存得到释放,使我们不仅能够“看见”自己的思考,还有更充足的大脑空间,来做思考这件事情。刻意思考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

  从表面上看,我们只是把别人抓学生的时间,用来做底层思考而已,时间也没少花,脑子也不轻松,但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先做正确的事情,然后努力把事情做正确。

  我是蓝色winds,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专注于数学教学、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方法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课学生睡觉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下一篇:运用启发式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