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化学论文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所属栏目: 化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11-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初中化学成绩比较好,进入高中后化学成绩却一直不甚理想;有的以前化学基础不是太好,到了高中后成绩进步很快。上述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业成绩变化上的差异,除了与他们的智力差异有关外,是否还与他们学习方式的差异相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借此解读普通中学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差异与学生学习成功之间的相关性,并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以期对我们的学科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1.调查对象
我校高一(1)、(2)、(3)三班的部分学生。按化学基础优、中、差分别抽取20名同学。(以入学时的化学成绩为依据)。
2.调查内容
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听讲效率及笔记记录情况,作业的完成,学习与实践结合情况。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入学基础) 经常 偶尔 从不
课前
预习
优秀 79% 19% 2%
中等 58% 25% 17%
差生 16% 50% 34%
课后
复习
优秀 67% 32% 1%
中等 45% 50% 5%
差生 26% 44% 30%
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影响:
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在课前一般都能预习或老师要求时能预习的总比率达到了 78%,其中预习时能边看书边划重点和边读书边思考,并找出不明白地方的总比率达到了80%;而学科成绩不理想学生在课前一般都不预习或有时间时才预习的总比率达到了83%,且预习时认为只是把书看一边的比率达到了61%。
课后复习对学生的影响:
化学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课后会把学过的知识要点及时复习并回忆一遍,或每天都会适当安排时间复习相关内容的总比率达到了81%以上。
表2上课听讲、笔记记录
  以听讲为主 经常不注意听 积极参与 记录完整 记录不全
优秀 73% 8% 56% 81% 19%
中等 65% 12% 55% 67% 33%
差生 66% 30% 22% 40% 60%
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听课时能边听课边记笔记,并思考理解相关知识要点或笔记时能划出老师讲的书本上的重点知识,并补充书本上没有的重要内容的比率达到了80%,听课时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能把问题记下来,再继续听课的比率达到了60%;而化学成绩不理想学生听课时边听课边记笔记,以记笔记为主或不大做笔记的总比率达到了75%,听课时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在当时弄明白,否则就听不下去的比率达到了50%。学科成绩优秀学生在老师提问时能积极思考,并找到问题答案的比率达到了70%;而学科成绩不理想学生在老师提问时看其它学生回答的比率达到了60%。
表3作业处理、实践能力
  能独立完成作业 偶尔不能 能独立做实验 不能
优秀 85% 15% 45% 55%
中等 70% 30% 55% 45%
差生 40% 50% 50% 50%
从化学知识的运用方面我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是:
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看书做题遇到了问题时,能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并与同学商量或翻阅参考书和以前的笔记本的总比率达到了80%左右,且对老师指出的学习上的问题能引起重视的比率达到了80%;而学科成绩不理想学生产生问题是因为上课听得很明白,一拿到题就不知道该往哪个式子里套的比率达到了60%,看书做题遇到问题时能翻阅参考书和以前的笔记本的比率也达到了60%,且对老师指出的学习上的问题不能引起重视的比率也达到了70%。
由此给我们引发的思考:
1、我们的教学是否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2、高一化学的入门教学能否更多的从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与方式。
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更多的指导学生问问题的意识与方法更多向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问问题,提高问问题的能力。
4、我们能否更多的指导学生形成问题情景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建构问题情景的模式。
总之,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它涉及了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那么,通过对上述差异的分析思考,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从上述认识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加大校本课程研究的力度,相信我们的新课程研究成果必定会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这是对我们教师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的最大愿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化学家庭实验初探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的“错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