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少写多认 把握规律 开放识字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我认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教学精神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二个字:少写多认、把握规律、开放识字。

一、少写多认

低年级是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低年段的识字量,规定这一学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识字量增加了,但写字量基本不变,要求800——1000个字会写。虽然是这样,但学生的负担并未增加。相反,因为许多生字都是多次接触之后再要求学生书写记忆,学生往往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记住,难度相对降低了,学生反而感觉学得轻松。

二、把握规律

我们的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形(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三、开放识字

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关键词:少写多认  把握规律  开放识字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对识字教学的重要定位,也是对十几年来识字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我认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识字教学精神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二个字:少写多认、把握规律、开放识字。

一、少写多认

尽快尽早大量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而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小朋友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低年级是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为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在识字能力上的优势,满足他们阅读、写作的欲望,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低年段的识字量,规定这一学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识字量增加了,但写字量基本不变,要求800——1000个字会写。虽然是这样,但学生的负担并未增加。相反,因为许多生字都是多次接触之后再要求学生书写记忆,学生往往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记住,难度相对降低了,学生反而感觉学得轻松。因而,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两类字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识字教学: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不做书写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工整,大致了解意思,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把握规律

我们的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形(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会意字,是指把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看到“明”就想到日月齐照,大放光明;学习“采”就让人想到“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象形字,其“图形(图像)”、“符号”和“意义”有密切联系。如“马”字,本身就像一匹骏马;“上”,多像一个人立于地平线上。形声字的“图形(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如“蚂”字,左边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联系我们的生活,一只只可爱的蚂蚁就浮现在眼前。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1、“图与字”对照。学习象形字,利用其与“图形(图像)”有联系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教学象形字“鱼”,我以多媒体显示一条挂着的鱼,并在图下依次写上“鱼”字,从甲骨文到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鱼”这个符号,而且初步了解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于是,图形(图像)与符号联系起来,牢牢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2、分析“部件”,学习会意字 。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编故事或做动作,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教学“看”时,我告诉学生,“看”就是将一只手放在眼睛上望东西,然后让学生举起手都做“看”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看”的字形,了解到“看”有“望”或“见到”等的意思。以后,学生十分喜欢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在学习“泪”字时,学生说,眼睛流水,泪水汪汪,就是“泪”;学习“休”字,学生说,一人倚靠着树,立足休息,就是“休”……

3、形声归类,学习形声字。在汉字中,形声字所占比重很大,约占百分之七十。利用形声字“图形(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

形旁归类: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肚、胆、膀、背、腰”等字,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在学生畅谈发现的基础上,小结规律: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形旁相同是同类,形旁不同意思变。又如“衣字旁”的字都与布、服装有关。记得学生在初学“褐”字时,经常将其写成“示字旁”。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褐”不光指“黑黄色(褐色)”,还指“粗布或粗布衣服”。从此,“褐”在学生脑海中就与“被、补、裤”等归为一类,再也不会写错了。

声旁归类: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晴”字之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青”的字:清、睛、请、蜻,并帮助他们编顺口溜归类:今日天晴,小草青青,河水清清,目是眼睛,说话用请,昆虫蜻蜓。

实践证明,针对汉字特点,把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

三、开放识字

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小朋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在小学一二年级,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因而在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攻克汉字上,而应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接触大量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营养,及时开发其语言潜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留心其他教科书或者课外阅读书,边学习边识字,可以一举两得,学了知识,又认识了新字。

2、读儿歌识字。儿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孩子们十分喜欢。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补充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听儿歌、读儿歌、背儿歌,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识字。譬如,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背了儿歌《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学生听了,兴致盎然地跟着我背。我在大部分学生会背之后,让学生看着这首儿歌带有拼音的地方,用手指着读几遍。最后,再让他们用笔圈出这首儿歌中的生字。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可谓一举三得。          

3、在生活中识字。设立“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从城市街道两边的招牌上识字;从农村集市上的招牌或墙上的标语识字;从商品包装或商标上识字;从电视上识字等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识字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阅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释放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潜能,也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扩大了识字量,提高了识字能力,同时也养成了留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融合    下一篇: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