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农村孩子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 个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 要:农村孩子生活阅历丰富,情感表现形式独特,教师应充分激活其情感空间,盘活其生活积蓄,挖掘其个性创意,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个性。

  关键词: 情感生活个性写作兴趣表达欲望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中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仍然存在着“模式化”、脱离生活、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诟病。一篇习作从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基本上按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写出的文章内容重复、构思呆板、千人一面,语言普遍成人化。如何让农村孩子写出充满灵性、迸发个性的习作,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前并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写作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必须创设和谐、轻松的写作情境,努力把作文课堂演绎成学生释放自己情感的美好空间。农村孩子的情感经历相对于城市孩子可谓更加丰富,他们多数是“留守儿童”,从小就体会着离合悲欢;他们生活、学习条件艰苦,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陪伴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更能体验亲情的温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时机“煽情”,适时打开他们的情感闸门,激活个性情感积蓄,激发写作兴趣。在教学命题作文《妈妈》时,我了解到许多同学的妈妈都外出务工,于是我首先让每位同学尽情地回忆与妈妈在一起时的快乐场景,激起他们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再让他们说说妈妈离开后,谁关心、照顾自己。于是有位同学写到:“我很想妈妈。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是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播放。白天我有学习任务,老师总是像妈妈一样陪伴着我,可以暂时忘记;夜晚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因为怕爷爷、奶奶知道了伤心……。”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对妈妈的思念,对老师的感激和对爷爷、奶奶的体贴。

  二、从生活出发,唤起表达欲望。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农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们用稚嫩的目光审视世界,用活跃的思维想象世界,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世界。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放手让他们尽情表达家庭、学校、上学路上、节假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农村孩子的生活经历相对于城市孩子可谓更加丰富,他们与鸡、猪、牛亲密相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与稻、麦、薯密切接触,清楚他们的生长规律;他们与山、水、田直接对话,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条“写作的生命线”,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有位同学在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时,以《捉鸡》为题,场面描写生动,情节一波三折:从帮奶奶捉鸡招待外婆——与“小芦花”的三次较量——“捉鸡,真不容易!”的感慨,对自己的动作、语言,鸡的反应,描述的形神兼备,跌宕起伏。这些无不得益于生活。

  三、重个性评价,促进情感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小学生作文,体裁多为记事、写人。农村的孩子因年龄、阅历的限制,许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记事的文章大多是平铺直叙,只是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至于这件事情对自身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则无法表达;写人的文章也只是描述其人的外貌、语言、爱好,至于心理活动等内在的因素则无从知晓。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需练就一双慧眼,不断地发现文中的“闪光点”——极具个性之处,在评价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其充分拓展,激活学生的个性思考,完成“点睛之笔”。有位老师在写一种植物的习作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风雨过后,我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慢慢地又站了起来。”他如获至宝,马上找来这位同学,一番赞赏之后,让他仔细回忆当时的情景……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风雨过后,我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发呆。突然,我看到一株小草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慢慢地,他挺直了腰,脸上挂着清翠欲滴的泪珠。”小草的顽强不屈,跃然纸上。

  农村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激活其情感空间,盘活其生活积蓄,挖掘其个性创意,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个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下一篇:让“有限”变“无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