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是丽水市教科所规划的年度课题。该课题从提出到结题历经一年半时间,围绕预期的研究目标分三个阶段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初步取得一些成果:明确了适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三维目标;积累了营造和谐氛围,创设交际情境,灵活使用教材,增强导练力度,引导交际实践等行之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以课堂教学为杠杆,以读、听、说、写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体,争取多方面的培养环境,初步构建了“互动型”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锻炼了一批教科研意识浓厚的骨干教师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口语交际    能力   双向互动   

目标   方法   模式   教科研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随着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向能言善辩、善于与别人交往互动型转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羞于开口,上课仅充当听众,对别人的发言不敢提出质疑。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只有少数优生参与交流,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课间交流时,有些学生不敢主动老师反应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连请假也要家长代劳。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地与人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叩待解决的问题。对《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适应时代,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它的活动化、实践化趋势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主导地位,我们将以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活动与实践中、在怎样的活动与实践中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4)口语交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5)口语交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标指出“让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效果直接对以后中、高年级的习作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口语交际”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口语交际”是双方运用口头言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是一个言语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组合、输出的过程。口语交际能比较明显地反映一个人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语言技巧以及习惯态度等方面的情形。

2、“口语交际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借助听与说的技巧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听的能力、思维理解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小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并能克服与人交谈时的心理障碍,进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的研究。

4、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课题中所涉及的口语交际实践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知识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印证其实用性。

(二)、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理念

人本心理学家把潜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压抑,而后天的环境必须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成为可能。戈布尔说:“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艺和能力,乐于增强力量,因此要对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产生兴趣。”马斯洛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的价值在于促进潜能的现实化。本理论中三方面值得本课题的关注:①学生是口语交际的真正主体;②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学生真正口语交际潜力的促进者;③口语交际触及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发展。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课题实验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规范训练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3、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研究的行动准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研究的行动准则。

       

4、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研究指南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从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看,小学阶段的儿童口语交际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较强的自我中心。这一特点对儿童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它常常会造成说者与听者的误解。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分层、分级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原则:

1、双向互动性原则

既然是“交际”,它不再是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自说自话之后,老师、学生加以评述,每个环节都是单向活动。口语交际训练,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任何单向的语言信息输入或输出都无法构成“交际”活动。训练时,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述说”转化成双向或多向“交流”,给予学生双向或多向交际的机会。学生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活动中完成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增强口语表述能力、交往能力、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能力,形成口语交际能力。

2、灵活应变性原则

一个人的口语交际,从接受语言信息到分析理解后作出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则明显地体现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口语交际中,一方的言语直接影响着另一方的言语行为。某一方欲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或要纠正对方的错误。必须密切地关注对方的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作出灵活的分析、判断,从而拿出相应的对策,这就需要灵活应变。

3、主体独创性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采取的训练形式要很好地解决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挥自己语言的主题性,独创性。训练过程中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讲自己主观性的见解、话语,与别人热烈地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固有主题的限制。即兴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萌发兴趣的同时,大胆地说一些主观独创性的“心理话”,训练效果显著,训练目的完善。

4、生活实践性原则

学校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未来,为他走上社会后能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而,口语交际训练应表现出生活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现实生活实践的体验,以此积累交际经验,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是一些智能不同寻常的学生,可能在常规的语言训练中,没有合适的发挥途径,而在生活实践性较强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二)、预期目标:

1、语言发展目标: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还要规范日常用语,与人交谈或写出的文章能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  

    2、文明交际养成目标:训练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听,不要随便插话,提意见要婉转,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语文课堂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做个科研型教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初步构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的实践与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1、从小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儿童仍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水平还很不成熟。《课标》中的1—2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阶段目标中有一点强调:“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如何根据小学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理属当然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最基本内容。

2、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读说”就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提高,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而理性水平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口语表达的条理性与层次性。因此可以说这两者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3、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活动化、实践化研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最重要落实到实践当中,本课题将设计多种活动方案,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当中,调查研究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将推出一组新方案即如何让学生与社会对话,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质的提高,有根本、显著的体现。

总结以上内容,第一项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而第二项将会为课题研究提供操作依据,它是理性的分析;第三项则是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我们也将会在这一项目的研究中获得最终的成果。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法: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4、实验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实验,在口语交际中学生有无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评、敢发表自己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6.经验总结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及时总结归纳,为形成教科成果积累丰富鲜活的经验材料。

           五、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半(2006年4月—2007年10月)。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确定研究方案。

2、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有关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成果信息。

3、对各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做现状调查,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个别访谈等,初步进行文献法研究。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7年5月)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具体进行实质性操作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研究策略等。

1、修改教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确定开展个别班级实施的计划。

2、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水平的测试、调查,并作好分析。

3、注意测验试卷的类型,特别要考查口语交际的水平。

4、总结前半年的实验情况,调整研究方案,重视课堂结构的调整。

5、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必要时进行一些看图说话、编故事、小小演讲会等比赛,从多方面分析证实。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7年6月—2007年10月)

1、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课题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通过测验效果,揭示口语交际的教学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2、撰写课题报告。

3、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的新方法。

4、汇编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方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安排原则、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筛选以及相关教学策略。

            六、研究的过程

    (一)对一、二年级实验班进行前测

    开学一周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对一、二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实验前测,设计了二张调查表(见附录1),通过10项问答题,了解学生以往的语言交流环境、表达的信心等方面的情况,得到了110个基本数据。随后,我们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测试,一年级以《我的家》为题,二年级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即兴说一段话,按照“语句通顺、用词正确、内容具体、富有想象”四项标准进行评分,我们发现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差异不是很大。通过实验前测,使我们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了一个量化的概念,使实验教师对学生、对班级的共性及差异性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探究制约学生口语交际的不利因素

    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前测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不是很乐观。许多学生胆子小,不想说,甚至不敢说,害怕说错了会惹人笑话。有的虽然能说,但是又说不清楚,罗嗦半天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干着急。这种情况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更谈不上提高口语的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愿表达、不会表达呢?实验教师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学生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家长也很少与孩子交谈,很少注重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2、教师认识的片面性,以朗读代替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单一,训练的内容狭窄,评价的方法缺乏激励性。

    3、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的学生胆小,害怕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万一说错了,怕被同学们耻笑或被老师批评;还有的学生交际表达能力较弱,甘心当听众或观众。

    (三)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和谐氛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 , 扫除心理障碍 , 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 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 因此 , 一方面 , 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 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 , 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 , 多些表扬 , 少些批评 ,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 ,要多以奖励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 “ 挂智慧果 ”的方法 , 让学生有一回出色表现 , 就给自己挂一颗智慧果 , 下课后摘下智慧果带回家与爸妈分享学习的成果、收获的快乐。“挂智慧果 ”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强制激的 “兴奋点 ”, 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 , 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20分钟的晨会时间。晨会活动内容丰富,如:见闻、感想、故事、生活锁事等。形式也可多种多样,独白、对答、表演等。

晨会活动让同学讲述自己或身边亲人的故事,并通过讨论建立起一种感情纽带,使学生们能更好地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1)分享。

分享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和倾听的技能与学会交往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博士托学斯·哈奇认为:“分享他人情感,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每天早上让2-3个同学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内容是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如:“我昨天挨妈妈批评了”或“不小心打破了爸爸心爱的摆设品”、“我的小狗昨天生病了,我想它快点好起来”。然后全班同学作出反应,通过积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感情和评论,并可以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分享别人的快乐、幸福、痛苦、烦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学会如何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人。

(2)游戏、表演。

儿童喜欢游戏和表演是天然的本能。生动活泼的游戏和表演,其趣味性、探索性使儿童较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激发儿童情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如:游戏“过家家”、“看病”等,同学们通过自己对各种故事人物或是“爸”、“妈”、“医生”、“护士”、“病人”等社会角色的不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具备正确理解其周围社会情景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新闻发布。

每天让学生发布几条国际国内,或县内、校内、或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使他们积极关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社会问题,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并热烈讨论。他们之间的自由讨论不仅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而且收集和交流信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2、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 , 口语交际教学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 唯有如此 , 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 , 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 , 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 学习的动力才会增强 , 他们就会带着情感 , 怀着兴趣 , 走进 “交际情境 ”`, 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在一节课中 , 教师如果创设几个接近生活、互为联系的情境 , 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 通过实际练习 , 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 , 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 , 在真正有效的双向互动中 ,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口语交际四方法:

(1)课前三分钟演讲法

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一分钟的演讲,每天三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轮完后又从头开始,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有四五次登台的机会,演讲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一格。

一分钟演讲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绪。

(2)示疑法

示疑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长才”。每节语文课我都留5分钟给学生提问,而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找骆驼》一课中“左脚有点跛”。结果是“左浅右深”、还是“左深右浅”?“缺了一颗牙”的结果是       ,还是        ?有的同学走出座位到沙地上试一试,或是用与牙齿相似的东西“咬一咬”树叶,这样把质疑、谈话、讲授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探索和创造性,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先生”法

针对学生不愿开口说的问题,我们大胆实施了“小先生”教学法,以“动”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如上《纸的故事》一课,让一学生课前备课,掌握相关知识,然后登台讲课。其他学生针对讲解者的错漏提出质询。“小先生”教学法,突出了学生主体意识,学习过程又强调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可能的激发,因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④课内表演法

课本的许多文章故事曲折,矛盾冲突激烈,适合学生表演,如上《该听谁的》、《小壁虎借尾巴》等学生都能在表演中进行出色的创造。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够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灵活使用教材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凭借 ,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 , 这些内容所隐含的互动性因素很不一样 , 有的是显性的 , 一看便知 ;有的是隐性的 , 易被忽略  ;有的看上去无法双向互动 , 令人无从下手。实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 把握教材 ,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并精心设计实施策略 , 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1)抓 “显点 ”,顺势引导。如二年级《借书》一课 , 有这样的文字提示 : 你到阅览室借书 , 都会说些什么 ? 阅览室的阿姨会说些什么 ? 教学时 , 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 , 分别让学生扮演借书的人和阅览室的阿姨 , 按照问题的顺序 , 连说话带动作演起来 , 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2)挖 “ 隐点 ”, 巧作串连。如一年级《我的家》 , 教学时如果只关注 “我 " 介绍自己的家是怎样的, 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 , 变成了 “看图说话 ”, 因此 , 我们在教学中巧作串连 , 不仅要引导 “ 我 ”说话 , 让说话的学生“能言善说 ”, 而且要让听的同学说话 , 让他 “能听善问 ”, 这样 , 交流起来才不会变成 “独脚戏 ”。如此处理教材 , 大大增强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 使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得到有效落实。

    (3)找 “ 支点 ”, 改造整合。如一年级《找春天》 , 该如何让学生双向互动起来呢 ? 可紧扣 “找 ” 字 , 将学生分成 “ 花园 ”“校园 ”“ 百木林 ” 等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 , 分别重点观察花草、池水和树木。课堂上先问大家找春天时都找到了什么 , 再互相发问 。这是 , 不少学生提出 : “我想知道花园里什么花开了 , 好看吗 ?”“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 ?”“百木林里的树木都长出叶子了吗 ?” 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 , 互相问答过程就成了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4、增强导练力度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 口语能力弱 , 无论是倾听、表达、 应对能力 , 还是交际态度、听说习惯、文明素养都比较缺乏 , 因此 , 口语交际过程必然会出现问题 , 产生困惑 , 此时 ,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学生深入进行双向互动的催化剂。我们在教师的 “ 导 ”上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

   (1)教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遇到困难 , 沟通难以顺利进行时 , 教师直截了当地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 。

   (2)诱导。口语交际训练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学生遇到一些问题 , 我们没有包办代替 , 而是通过语言暗示、问题探究等手段 , 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3)辅导。学生总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 , 每次口语交际训练 , 总有些学生无法与他人交流与互动 , 不能完全达到训练目标。所以 , 我们加强了个别辅导。实验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后进生结成学习伙伴 , 为其提供一些必要的语言、内容上的支援 , 对其听说习惯、交际方式、态度、情感、礼仪等作指点或示范 , 通过手把手的教使之也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我们还以 “长 ” 带 “短” , 即让那些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影响作用 , 通过同学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示范 , 去影响、带动部分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隔阂 , 容易沟通 , 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和吸纳 , 效果也往往更好。

    5、引导交际实践

口语交际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际运用 , 而实际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合作、互动、沟通、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 ,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交际活动 , 如接待客人、上街购物、拜访他人、问路等 , 加强学习和训练。同时还采取多种方式 , 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 , 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 : 成立小剧团搞课本剧表演 , 当晚报小记者去工厂企业采访 , 走访五保户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 等等。这些 “走出去 ”的实践 ,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 , 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布置安排工作 , 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 , 从中学会合作 , 学会表达 , 学会应对 , 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发放专门的材料(见附录2),引起家长的重视,让家长与我们一起来关注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           

            

           七、研究的结果分析

    本课题实施一年来,在教科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实验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互动型”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

    1、激发兴趣,初步说话——通过生动的开场白或情景创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说话。

    2、创设情境,进入角色——通过情景的创设,交际活动安排与开展,让学生进入角色,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技巧完成交际任务。

3、提供机会,充分说话——可以通过简单的重复的手段,让学生熟悉交际语言知识,然后进一步活用练习,充分说话,以进一步巩固和运用。

    4、指导评价,规范提高——由教师或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交际规则进行总结评价,以及学生纠正自己在本课中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整个交际任务。(如下图)

激  发  兴  趣

 

学   生

 

创  设  情  境

 

提  供  机  会

 

指  导  评  价

 

规  范  提  高

 

             

充  分  说  话

 

进  入  角  色

 

 

 

 

 

初  步  说  话

 

学   生

 

 

 

 

            [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让学生轻轻松松写作文    下一篇: 高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