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灵动的课堂 智慧的追求

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王克军 

理想的课堂是鲜活、灵动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生之间存在着的客观差异,决定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也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可能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在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同时,也在考验并提升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 灵动源于学生的真知灼见

[案例一]

教学“24时记时法”,书上有一道练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我知道这路共公汽车首站在“新街口”,末站在“富丽山庄”,服务时间是5:40到22:30。

    生:我知道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5:40开出,最晚22:30开出。

    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听见一个学生轻声嘀咕:“我发现这道题出错了!”

    我想,她可能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吧,便说:“你认为题目哪里出错了?”

    生:老师,站牌上出示的是“服务时间:5:40~22:30”。说明这一路公共汽车在5:40到22:30之间是服务的,超过22:30就停止服务了。那么,我认为22:30不应该是“开出时间”,而是最晚到富丽山庄的“到达时间”。如果要我们求最晚几点开出,必须要知道首站出发到达末站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的一席话,让我不禁想起银行、超市门口的服务时间,那里的服务时间不正是指超过某时就停止对外服务吗?于是,我激励她说:“你真了不起,敢于向书本提出挑战!如果现在请你做教材的编者,这道题该怎样出呢?”

    生:我有两种方案。可以把路牌上的“服务时间”改为“发车时间”,这样最晚就是22:30发车;另一种,把问题改为“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几时几分到达末站”。

    学生们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反思]: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教员、学生太迷信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理解,敢于提出对教材的意见。我为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没有漠视学生的“轻声嘀咕”,从而错过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感到欣喜。有时,在课堂中学生的“轻声嘀咕”正是其独特感受的真实流露,是智慧火花在突然间的引燃和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表现,因而教师要倍加注意和珍视。课后,我到车站进行了解,一般所指的“时间”都是指“发车时间”。因而,学生提出的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数学本来是讲究严谨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课堂因此而灵动起来。

    二、 灵动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

[案例二]

 上“角的分类”一课,我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得出下表:

    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

    我为之一怔,因为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仔细观察表格,确实只有“大于180°小于360°的角”没有列入其中。难道数学界还没有给这类角起名字?我试图努力回忆,却无济于事。看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我想到了网络也许可以帮忙。

    师:××同学真善于观察,唯独这样的角没有自己的名称。我们上网于360°的角”,屏幕上便跳出许多相关信息,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小于平角的角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做优角,优角大于180°而小于360°。)

    生:(众)原来叫优角呀!

    师:原来数学界给这类角起名为优角,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们是否该感谢一下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呢?我提议给提出这一问题的张妮同学“一分钟掌声”。

    ……

    反思: 教师常常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并不愿意或不能够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老师。”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我们真应该好好向学生学习这种质疑问难的可贵品质。也许,面对那个学生的质疑,有些教师以为那不是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可以搪塞过去。但我想,那样做至少对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当学生这样做的时候,却又不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扬,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得到了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角的分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期中考试试题中有“根据角的度数给角分类”这一题,其中有一个角是200度,没有一个学生错误地把它放到钝角里面去。

    三、 灵动源于学生的独特思考

[案例3]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师出示:76 × 58,请同学们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把76看作80,58看作60,80 × 60 = 4800,所以76 × 58大约是4800。

    生:老师,我有更好的估算方法!把58看作60,把76看作70,因为把58看作60时,估大了;我想76应该估小,所以把76看作70。经过尝试,发现我的估计值和精确值4 408更接近。

    师:同意张炎的想法吗?我们再试一题:28 × 46。

    学生用张炎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 × 40 = 1200,用一般的方法估计结果是30 × 50 = 1500,精确值是28 × 46 = 1288。

    师:看来,张炎的方法的确是更精确的估算方法。我们要学习张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通常只要求学生学会把两位数按“四舍五入”的方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乘法进行估算。因而,教材回避了因数的个位是5的数的估算。但事实上,张炎的估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估算37 × 25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时,把37看作40后,显然把25看作20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虽然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对估算的精确程度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估算,但是张炎的独特思考却是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独特思考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四、灵动源于学生的片面认识

[案例4]

教学“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学生做90 + 50 × 6这一题时,有8人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90 + 50 × 6

    = 300 + 90

    = 390

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我只重视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及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而没有强调书写顺序。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便进一步询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以为谁先算,谁就写在前面。

    生2: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是不变的,所以我想谁写在前都可以。

    生3:我先算50 × 6得300,就随手写了下来,我想就不要擦了,再加90吧,反正答案是一样的。

    学生的这些想法是真实的,有的还不无道理。这样的书写方法对于乘加或除加混合运算确实没有大碍,但如果变成乘减或除减运算,就不行了。而且如果不按统一的书写顺序进行计算,也会给以后学习三步混合运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没有强行要求学生改成更好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计算90 - 5 × 6。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在书写时,要按原来算式的顺序写,并不是先算的部分就写在算式的前面。同时,我又引导学生比较90 + 300和300 + 90,虽然结果相同,但算式实际上是不同的。

反思: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是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学生的片面认识当时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教师要细致分析其对后继学习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学生的片面认识有些是个别现象,有些是普遍现象,但教师思想上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散发灵动的生命气息。

 

(此文发表于2009年第3期《镇江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对话 阅读教学的新视野    下一篇: 语文课堂处处有练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