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教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此,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启迪学生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启迪了大脑思维,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象这样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能够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正确计算其面积。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动脑、动手,数教材P54的方格图,指出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2)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看发现了什么。(3)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思考: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其面积。(4)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在活动中思索、领悟、发现、概括,找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发展。

 

 

二、自主探索,培养探究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而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采用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等,逐一探究出线段的特征。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线段,让学生发现线段有关长短、方向和形状的一些特征。

环节二:学生通过操作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亲手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试一试来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不同方法。

学生1:我把三根小棒的左端对齐,再看它们的另一瑞,就能比出长短。

学生2:我是用拇指和食指先比试一下最短的一根小棒,再保持拇指和食指的距离去量另两根小棒,就能比出它们的长短。

学生3:我是用尺量出它们的长短的。

环节三: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引导他们先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怎样做才能使得这个长方形多出几条线段?

学生1:我用剪刀把这个长方形一剪为二,就能多出好几条线段。

学生2:我用笔在原来的长方形纸上画出几条线段。

学生3: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许多条线段。

这样通过三个环节来开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线段的特征,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线段特征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知识的建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并充分感知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来协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学任务完成的,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创造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4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我这样设计教学:(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2)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全班讨论,得出最佳方法,并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同时到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能找到正确的解法,而且能根据正确的解法说出自己解错的原因所在。这样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班级的“静态的集体力量”变成“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学正是这样,只有让学生通过相互切磋、启发,智慧才能产生火花,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学生个性才能发挥,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和发展。

又如:在学完了长度单位这一知识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我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回家路上根本没有路标,所以只有想其它办法。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纷纷举手了。大致情况如下:

生1:老师,我想用卷尺可以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1的方法如何?

生2:老师,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好,根本没有几百米长的卷尺,这种方法行不通。

生3:老师,我想用时间计算。先测量我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

生4:生3的方法有问题。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

生3:反驳道:我每天上学都没有在路上玩。

生5:生3在走路时,有时快,有时慢呢?

生3:我走路时速度一直都是差不多的。

教师:我们怎样做到生3的测量结果尽量准确呢?

生6:他走路的速度和测量时的速度必须一样,并且不在路上玩,这样算出来才比较准确。

由于受生3的启发,有两个小组提出了类似的方法:(1)跑一分钟,测一下多远,然后再从家跑到学校;(2)骑自行车一分钟,测一下多远,再测一下家到学校所用时间。这两种方法一说出来,学生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不安全,有的说跑步、骑车的速度可能会有快有慢。他们的方法被其他学生否定了。但是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他两步走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距离。这个学生当场走了一下,果然走两步基本上是一米

这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思考问题还考虑到安全问题和现实问题。整个过程的各种方法和评价都是学生合作完成的,而我只是个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联络员。我感到学生具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和优势。学生的想法和我的想法虽然不一样,但我仍然非常感动,不光因为他们的方法非常好,还因为他们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正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创新思维正在不断发展。试想,如果教师当初暗示学生该怎样想,怎样说,学生还会想出更好的方法吗?还会有学生去评价别人的方法吗?

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优化数学课“启发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