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如何有效布置小学中年级数学作业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不需要做作业了,其实不然,作业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战场。没有作业的教学好比纸上谈兵,讲的带劲,听的有趣,用起来却茫然。因此,作业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熟练和活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作业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信息反馈.然而题目是无穷的,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搞题海战术,效果会适得其反。

  为了使作业更有效,学生更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进行选择作业。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作业题,教师必须作出取舍,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作业选择。什么是作业选择呢?作业选择的第一层意义就是教师为学生确定作业范围: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作业选择的第二层意义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确定的作业要求:哪些学生多做,哪些学生少做,哪些学生不做。作业选择的第三层意义就是教师为学生确定作业的时机:哪些先做,哪些后做。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及其它相关因素对作业任务做出科学的选择后,把选择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告知学生,让学生去操作完成,就是作业的布置。

  所以说,作业的选择与布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作业的选择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作业做出选择,其基本的依据是:学习任务的意义,新旧知识的联系,内容与形式,学生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的量等五个方面。

  1.选择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业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与学习目标相配合;二是作业相对于学生的经历与生活有意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探究。例如: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教师把这个知识融入到解决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如何计算这个知识,这样布置这个作业,第一,与这课的学习目标相符,第二,又联系学生的生活,这就是选择有意义的学习任务的体现。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业既可以用来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可以用来导入新知识,新旧知识适当兼顾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使学生更易接受。例如,教学9的加法时,先复习9的组成,然后进行计算.这样做,目的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把学生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的口算是一个重点.像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等,都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速度.如果不达到一定的训练量,学生的口算速度是不会提高的.为了使学生口算达到一定的速度,适当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反复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以应付的姿态来完成,等于没有做作业。所以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如小组比赛,连线,找朋友等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保证学生在作业中的积极学习态度。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学习活动的内容,所以如果形式不断变化,他们可以反复学习同一个内容,作业也同样如此。

  4.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确定任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异是新课程在学习目标制订和进行学习评价过程中非常人本的理念,反映到我们的作业来,就是要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如分层作业、超市型作业、弹性作业等,都能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5.学生可接受的作业量,应该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承受度的范围之中。学生喜欢是作业有效的一个前提,但我们不能认为喜欢了,就可以突破承受度而枯燥乏味地、超限地进行机械反复的作业练习。即便从效量的角度来看,也应对作业总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因为作业效率是效果与作业量之比的值,即:效果╱作业量=效率。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中小学生作业量的限制,是从时间这一单维的量来提出,是不够科学的。作业的量应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从数量的角度看,过多,学生无法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会用机械的方式来应付本应动脑筋的作业,用抄袭来应付作业检查。然而量的不足,同样达不到训练效果。所以说合适的数量是教师选择作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作业布置的策略

  1.及时练习策略。教师在阐明课程问题后,应立即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学生也会因此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作业反馈又可以及时帮助教师调控教学或针对指导。侧重记忆知识更应及时练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注意及时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延时训练。有时候新知学习后,特意停顿一个时间段后,再让学生来做作业,同样会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即时与延时,要视具体情况,配合进行。

  2.循序渐进策略。一组作业中,难度要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如果学生在前面的练习尝试中得到成功的话,就会更加努力地完成后面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作业对学生后继学习更有帮助。“从易到难排列”这一方法,适合于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一般的作业。

  3.常规与例外策略。每一位课任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布置都会有自己的风格,都会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本人的经验出发,制订出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这便是教师个性化的作业常规,以这些要求为基本内容,师生之间会达成作业默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分解与组合策略。在学习设计中,教师将课程问题分解在各个阶段练习将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所以要适当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开来,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如果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估计到学生有较大难度,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最难的题目,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问题。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受到方法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掌握综合任务分解技术。

  组合与分解相对时,每次作业都应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多类型问题的组合作业肯定比单调类型作业效果要好。老师要通过题型防止学生出现“只记答案程式但不思考”的坏习惯。

  综上所述,不是新课改不再做作业了,而是我们要在课改的大环境中,使作业与课改精神相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还要让作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分层作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