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教具、学具要易于操作、新颖有趣、形象直观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教具、学具要易于操作、新颖有趣、形象直观

               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  颜炜翌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要充分、高效地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教具、学具一定要易于操作、新颖有趣、形象直观。

    [关键词]  教具、学具   易于操作   新颖有趣   形象直观 

[正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要充分、高效地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教具、学具一定要易于操作、新颖有趣、形象直观。

一、教具、学具要新颖有趣、形象直观、易于操作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具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使用、学具,充分利用学具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创新思维,开发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利用学具辅助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使学生过去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参与是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参与的内驱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趣味性的教具、学具,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新颖有趣的教具、学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

2、数学教学主要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精心设计使用教具、学具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的体操”。前苏联著名数学教学专家B.A.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使用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手做一遍。”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使操作、观察、思维有机结合,把抽象难懂的道理,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用梯形学具,按照课本中的说明和图解,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把两个梯形重叠旋转后,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已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对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怎样精心设计使用教具、学具?

1、教具、学具要易于操作。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为了高效地完成操作活动,教具、学具一定要易于操作。

如教学一年级《思维列车》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撕纸条;剪绳子;接绳子;晾手帕;用磁铁贴图画;在泡沫板上插小棒代表男同学、插三角形代表女同学排队;用不锈钢杯盖在泡沫上压一个圆圈,插小棒代表男同学、插三角形代表女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探讨封闭式的植树问题。

又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学生分组用七巧板拼图讲故事。学生的拼图作品展示时容易移动位置,破坏构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在    保丽板上抹上一些水,再让学生在保丽板上拼图,利用大气的压力,来固定七巧板拼图。然后,在保丽板背面装上磁铁或在黑板上抹一些水,把保丽板贴在黑板上展示,效果非常好,而且易于操作。

2、教具、学具要新颖有趣。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具、学具十分重要。

(l)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教具、学具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如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站在篮球场四周玩夺红旗的游戏。输了的同学突然叫起来:“这样比赛不公平!”老师:“你有什么好建议?”学生认为应该围成一个圆圈玩夺红旗比赛。老师:“同学们去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大圆圈,可是,没有任何工具。你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吗?”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人提出可以几个同学手拉手画一个大圆圈。老师:“为什么要围成一个圆圈玩夺红旗比赛才公平呢?怎样不用任何工具,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圈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先让学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然

   

后让老师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量第三个角的度数检验。老师每次都能很快地说正确答案,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了“老师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的?”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时让学生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再接着让每个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正方形,并沿着对角线折过去,得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三角形重叠,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否都一样?是否都是180°?最后,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再想一想说明了什么?这样把操作与思维,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感知表象。

(2)以趣促思。

新颖、有趣的教具、学具,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上课伊始,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七巧板拼成的“七巧”二字,学生觉得很新奇。然老师喊:“立正”,七巧板纷纷移动位置,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至此,有的学生已经目瞪口呆了。此时,老师提问:“七巧板有趣吗?用七巧板还能拼成什么美丽的图形呢?”学生跃跃欲试,也充满了疑问:“还能拼成什么美丽的图形呢?拼图时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了积极的思考。

(3)以趣促想。

有趣开放的学具操作设计,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五年级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之后,给学生提供8根等长的短塑料棒和4根等长的长塑料棒,让学生制成自己喜欢的框架式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制成的长方体框架看作有底无盖的桶子和无底无盖的烟囱;把制成的三棱柱框架看作三棱镜和锉刀;把制成的四棱锥框架看作金字塔;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教具、学具要形象直观,突出感知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具、学具设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水;③用圆锥向圆柱倒3水三次,第一次水面刚好到圆柱中的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水面刚好到圆柱中的第二道红色圈;第三次刚好使圆柱中的水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学具能使无影变有形,把静变动,化抽象为具体等,通过色彩、形象、动作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要解决“相向而行”的概念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设计:在实物投影仪下面先放一段彩色纸条表示两地相距的路程,接着分别拿两个物体或人物模型,沿相反的方向移动,银幕上就出现了两个物体相向而行的图景,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直接让学生在教室中表演相遇的场景。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要充分、高效地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教具、学具一定要易于操作、新颖有趣、形象直观。

 

[参考文献] 郑俊选著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吴正宪著的《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的数学课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8月第1版

          《走进新课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自主探究的过程    下一篇:低年级段计算教学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