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说说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技巧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重要一环,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等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轻视了这一环节或创设的教学情境缺乏有效性,使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趣,缺乏吸引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除了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所授内容相关、与学生知识现状相关等特点外,还应注意情境创设的技巧。总结教学经验又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特推荐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设计趣味情境    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推助器。教师能为学生创设出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内容的学习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位教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埃及的大金字塔修成一千多年后,还没有人能准确地测出它的高度。有不少人作过很多努力,但都没有成功。一年春天,泰勒斯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解决这个难题。泰勒斯很有把握的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泰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出“塔影长等于塔高”的原理。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能使数学充满生活的趣味和魅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记得在讲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装修,有两块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玻璃片,工人师傅不小心将一块碰碎了。由于路途遥远,拿着不方便,我就拿着另一块玻璃的相关尺寸(三个角分别是45º 60º 75º,三边的长度分别是 42cm  56cm  72cm)去玻璃店了。我问老板,根据这些数据你能给裁出一块与家里那一块状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玻璃片吗?谁知老板说他没法做到,让我很失望。不知道大家能否做到呢?问题一提出立马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应,有的沉默思考,有的热烈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    三、精心设计悬念    悬念是一种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与这种情境,学生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若能巧妙的设计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一教师在培养学生猜想、演算能力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 1m 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这一情境的连续三问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进行了猜测。他们都想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性,从而就出现了一个人人都想跃跃欲试的局面。    四、设计惊诧情境    例如“求x² + 1 + 1 / x²  的最小值”。解此类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用配方求解。y= x² + 1 +1 / x² = ( x + 1 / x )² – 1,而后( x + 1 / x ) ² ≥ 0 ,y(最小值)= – 1。当老师提出这是个错误的解法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啊!原来“x + 1 / x”不可能为零。惊诧产生于意外,意外之事一旦发生便引人注目,促人思考,耐人寻味。人们很少注意两种事情:一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二是比较隐蔽的。教师若能从两种情景中挖掘出令人兴奋的意外的“更物”,便能引起学生惊诧,产生“竟有此事”和“原来如此”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设计障碍,引出疑问    孔子曰:“疑,思之始。”有疑问才能引起认知的需要,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思维障碍,不断的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拆补项法分解因式”时,先请学生用两种方法把x6–y6分解因式,结果出现了下面两种结果:    x6–y6=(x³)²-(y³)²=(x³+y³)(x³-y³)=(x+y)(x-y)(x²-xy+y²)(x²+xy+y²).    x6–y6=(x²)³-(y²)³=(x²-y²)(x4+x²y²+y4)=(x+y)(x-y)(x4+x²y²+y4).    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同一道题目,怎么会有两种结果?经验证分解过程没有错误,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产生了弄清问题的愿望,通过比较知x4+x²y²+y4与(x²-xy+y²)(x²+xy+y²)一定相等,也就是说x4+x²y²+y4还可以进一步分解,这时学生自然想到要把x4+x²y²+y4变形为(x4+2x²y²+y4)-x²y²,从而对拆补项的必要性自然产生了认识。    六、制造认知冲突    当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有几种可能性几乎相等的答案供选择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一个为好,心理上具有困惑不解和不和谐的感觉,产生最大限度的不平衡,这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冲突的解除过程是理解的深化过程,又是积极的思维过程。我记得一位教师为深化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程度,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师:解不等式:x-2 > 5.    生:x-2 + 2 > 5 + 2 , 即 x > 7.    师:为什么要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2呢?    生: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师:如果在较大一端加2,同时在较小一端加一个比 2 小的数(比如加 1),那么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生:不改变。    师:那么 x-2+2 > 5+1, 即x > 6 。这两种算法的结果就不同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有的潜心思考,有的与同学热烈讨论,课堂上出现情绪激昂、主动思维的气氛。    除了上述几点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有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且竞赛能唤起学生要求承认的自我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无论竞赛形式如何,都会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注意竞赛次数不宜过多,同时教师也要适时作恰当的评价。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影响。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教学”七句诀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