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将语言文化教学带入中学英语课堂”之我见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apablity)。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时也逐渐领会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引入和介绍,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促进他们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有效的运用。我深有同感,学习语言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是打开这种文化大门的一把最佳的钥匙。而要学好一门语言,就是要在了解该语言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母语或所掌握的语言进行类比,区别和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999.11)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本文将谈谈我对将文化教育引入融合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际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之间的关系.4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分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

  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

英语文化教育的概念可以是指将一个英语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英语教学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这样几项原则。

        

第一,相关: 课前对可以进行文化教育的材料和内容作必要的筛选和编排组织取舍,找到相关的“信息点”和“导入突破口”,确保其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应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或外延中最贴近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这样,一方面,学生感到很亲切,另一方面,忠于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

第二,实用: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当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确实有实际价值,才会真正激发出他们求知的动力。

   第三,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在此过程中,切忌拔苗助长。中小学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指导的方向并选取相应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点心得。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由于学生往往只会简单机械的强记生背,而很少考虑其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所以即使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也做不到正确得体的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英语素来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很强的语言。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在某些场合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文化内涵。对于学外语的人们来说,如果了解了词汇的涵义,就会避免在语言中犯严重错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比如牛津教材高一第二学期的第一课"phantom of Opera".课文中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介绍了剧情。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词汇和语言点,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一经典西方音乐剧进行进一步有关文化的引导和介绍。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精神,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层面需要注意:

1         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在特定学习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性格;知识、能力、智力、智慧等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2         强调课堂的互动。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志。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明确目的,发挥主动;通过互动进行交流,共享经验;通过互动进行研究,深化思维;通过互动,进行回归,促进发展;通过互动,进行调控,提高效率。互动的有效方式是对话。

        

3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习方式的决定性地位。

学习方式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且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是学习行为、策略和学习心理的统一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更新。

4         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并且教师自身也应该是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实践者。

5         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物化”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过程中缺乏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无法养成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以教师教法的改变带动学法的改变。

“协作学习”的必要性:“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团结互助以求最大化他们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而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的组织模式”(Johnson, Johnson, & Smith 1991)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研究,互相探讨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目前将语言文化教学带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应配套的指导和要求。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这必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大势所趋。需求产生需求。在这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包括英语教学在内的中小学教育在启发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很大可以开拓,研究和创造的空间。我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加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真正从重语法、轻能力,重知识点、轻交际的“哑巴式”的困境中走出来。

21世纪已经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英语情感教学探究    下一篇:“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多种外语教学法的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