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课堂论讨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为例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论讨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为例

[内容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因其符合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已成为历史课堂喜闻乐见的一种模式。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环节,2009年市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中,所有老师都在课堂上实施了讨论学习的方法,包括师生讨论与生生讨论,但从参赛的课例来看,讨论学习的运用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结合赛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就课堂讨论学习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独立思考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进讨论学习中的一些不足,以期提高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讨论学习   启发思维  

 

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东莞中学初中部观摩了东莞市的2009年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在“语言的魅力”的主题下,各位参赛老师对《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课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有综艺式的吸引,更有歇后语式的启发,非主流语言的充分发挥,不时引发满堂大笑,可以说一堂堂优质课把教师的智慧和语言的魅力发挥得畅快淋漓。

优质课比赛过程中,我们同时还欣喜地看到了所有老师都在运用课堂讨论学习的方法,力图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夏辉辉老师在《从“站起来”案例看教学设计》中说:“教学的出发点与终点都应该是学生,既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教师本人。我们一厢情愿地设计问题,实际在学生那里的反应是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吻合。学习的发生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才是真实而可靠的。在新课程中所谈到的三维目标强调要有行动主语、行为动词和学习程度的描述,这些细节都在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发生的主体。”这给我们指出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重要性。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学习能突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在赛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充分展现语言魅力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现了新课改的风采。但是,纵观整个赛课过程,如何运用讨论学习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个人结合本次赛课活动,就讨论学习存在的几个问题谈一谈看法和体会,以求教于诸位同行。

一、“请君入瓮”式的引导,抑杀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要完成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要营造讨论学习的氛围,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成为课堂的思想引领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从赛课过程来看,很少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更多的现象是教师设计好一个个的连环问题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来回答,暂且称之为“请君入瓮”。无可厚非的是,教师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要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是科学的认识应该是在学生激烈思想交锋后自觉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建立在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引起学生新旧思想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而不是通过设圈套来“请君入瓮”。“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成功体验,在引导过程中要给学生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激情的宣泄。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一课有一个框题:“议一议:你认为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哪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教材设计的这个问题是整堂课的精华,目的是想通过学生的议一议,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情感的目的。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是教师最难处理和把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会得出“暴力冲撞比和平交往更有利”的错误结论,就会与当今的“和平与发展”主题相左,成为情感教育的败笔;如果处理得不好,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和平有利于文明的发展”这一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参赛教师都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几乎都采用了讨论学习方式,但是我的感觉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时如履薄冰,受制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现成结论:“和平往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因为和平是人们在自身生存实践中所生发出的一种基于本能的精神向往,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所逐渐建立起来并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血腥的暴力冲突所导致的伤亡、痛苦、仇恨及物资上的巨大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们所不愿看到和不能承受的,而和平往来的直接效果却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上看,人类的和平交往活动都占绝大部分比重。”在组织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小心翼翼的分解设计一个一个小问题来诱导学生向预设的结论迈进:

“你认为暴力冲突会对文明的发展造成什么危害?”

“和平交往会对文明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哪一种文明交往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有利?”

教师尽力的压缩学生思维的空间、讨论的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向车道”,把讨论作为一种装饰。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仍在教师的思维轨道上运行,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正是在这样教师的一步步提问,学生的一次次回答和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

我们的教师怎么总缺少一种“绝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底气?如果学生质疑:既然和平交往有利于文明发展,那为什么古代历史上的文明交往却大多以暴力冲突的方式进行?为什么现代社会暴力冲突依然此起彼伏?为什么倡导和平的大国却又装备如此强大?教师又该如何回答或引导?既然和平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那么人类历史又是怎样从血淋淋的暴力冲突走向和平的?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不是“请君入瓮”式的引导方法就能解决的,真正的讨论学习法是要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允许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在解决新旧问题中生成智慧。学者们认为,“古代文明乃至近代文明的整合许多都是通过暴力冲撞得以完成的,如武力征服和殖民扩张,也有一些文明的整合是通过和平交流得以完成的。开放的、主动积极的文明之间通过和平交流的方式实现文明的整合;开放的、积极的文明与封闭的、被动的文明之间通过暴力冲撞的方式来实现文明的整合。这正应了古罗马斯多亚哲学家塞内卡的一句话:‘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古代亚欧大陆的文明整合大多是通过暴力的冲撞、武力的征伐得以实现的。” 这些经典的结论是不能靠现成的定论灌输给学生的,教师需得解构这些概念,让学生获得史学家得出这些结论的基本思维过程,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这样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平交往作为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一讨论学习的例子来论,很少有教师能引导学生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反之是被《教师教学用书》的唯一答案束缚了手脚,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如果我愿意与他和平交往,他却不愿意与我和平交往,只有用打的方法了。”我盼到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假如教师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思想顺势引导,历史规律就昭然若揭。遗憾的是教师迅速以现代的标准给以否定:“如果你们班同学想与别的班同学交往,但是他们不想与你们交往,你们是否就去K他们?”这种道德判断式的结论而非说理式的引导,让学生哑口无言,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无情的掐灭了。

二、“追星赶月”式的讨论,遏制了学生的参与

安排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提供的学习资料太少,最终使学生难以参与,也是赛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位教师一堂课安排了三段小组合作学习,其一是分组讨论《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然后请小组代表来发言;其二是分组探讨亚历山大东征影响,也请小组代表发言;其三是分组讨论和平往来与暴力冲撞的优缺点,评论哪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也是由小组代表发言。结果每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不足3分钟,一般水平的学生能否阅读完材料并进行独立思考吗?遑论还要进行思想交流。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教师一宣布完小组讨论的问题,学生就开始叽叽喳喳讨论,没见到学生阅读材料,也没见到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我不明白学生根据什么来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没有把学习任务组织好,就把它交给合作学习小组,这就是‘误用’;对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过程,在他们还没有足够时间去独立练习的时候,就让他们分组练习,这就是‘过分使用’。”课堂上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些小组争论很激烈,一些小组只有一位学生在高谈阔论,一些小组几位学生在指着课本你一句我一句在交谈,一些小组却鸦雀无声。教师虽然在课室里走动,时而关注一些小组,但更多时候是频频看表,3分钟不够就要求学生停止。学生是否充分思考,结论是否统一,就不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很快熄灭了。

其中有一位教师对讨论学习的理解应该比较透彻,她课前派发了资料,讨论学习前进行了详细的分组并明确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她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和资料,再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最后让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写在纸条上交给小组代表,由小组代表综合表述小组意见。小组讨论学习时间超过10分钟,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弃异存同”式的讨论,迷失了学生的自我

再次回到第一案例中来,个别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哪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学生根据“经验”都猜到教师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所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异口同声的回答:“和平交往!”问“两种交往方式哪种更有利?”这样简单的价值判断,学生必然会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答,不会有交流的欲望,更谈不上什么合作讨论了。教师于是窘迫的提出:“请认真思考,把理由讲出来。” 教师的想法已经很明鲜,只需学生讲出正确的理由,而不是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于是学生只能是“弃异存同”了。没有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欲望,本来希望进行一场热烈的讨论,最终却以冷场告终,设计的意图与现实相差甚远。正说明了“教师不能正确地提出问题,那等于抬脚就走错了路,只能越走越艰难,越走离目标越远。”

一般认为历史课最适宜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是:一是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三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学习。而《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这一课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话,最好就是结合历史背景来探讨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在文明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社会成本和人文的角度来探究为什么我们要主张和平交往,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毕竟是生物种群中惟一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高级动物,人类文明作为人类智慧和良知的结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逐渐摆脱野蛮而日趋文明化。”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讨论时,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

1、暴力冲撞与和平交往都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为什么古代的文明交往大多是血腥的暴力冲撞?

2、暴力冲撞虽然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但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如何理解和平交往在文明整合中的作用?

4、如何才能实现和平交往?

在这一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出了文明整合的历史规律,明白了实现和平交往的途径和意义,既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培养了正确的历史情感,重要是的保存了自己对历史的不同看法。

一次成功的讨论,不仅能在课堂上掀起一个气氛热烈、场面和谐的小高潮,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延伸。我市课改七年后的历史常态课堂,讨论学习已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但其对课堂效果的作用却不乐观。究其原因,部分教师只是把讨论学习作为课堂的点缀或者时尚。“教育界的老毛病,很象市井里巷的流行穿着,常常是一窝蜂地跟风,俗不可耐而自以为时尚。”我们有必要对讨论学习的价值理念和深层次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使小组讨论学习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仅仅是新课改的标签。讨论者,饱含教师引导点燃火花,而不是请君入瓮;讨论者,需学生从容不迫,而不是追星赶月;讨论者,需求同存异,需存疑存异,而不是去异求同。

 

参考书目: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59页

②李镇西著 《民主与教育》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171页

③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 王斯德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美]Robert J.Marzano,Debra J.Pickering,Jane E.pollock 著,张新立译,《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108页

⑤王晓春著《今天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144-145页

⑦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84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白人后代向黑人下跪道歉”的讨论与点评【教学课例】    下一篇: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基石――以处理分析《新文化运动》课文内容为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