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媒体的灵活设计与启发思维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6-08-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江西省信丰中学    肖承福(341600)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主要是一门艺术,这个观点已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认同。艺术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兴趣,更能激起思维的火花,绽放出丰硕的思维硕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教学媒体走向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上运用电教设备的机会不断增多,美妙的音乐、精美的图片伴随着知识一齐走向老师的课堂,使得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在逐渐提升,时空距离缩短,昔日如昨的情景更能激发被教育者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媒体的具体运用上却出现了偏向,媒体的设计的呆板,使用的不确当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媒体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整堂课使用媒体,不停展示图片、影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则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长时间被动接受,没有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恍惚之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成为一句空话。这样教师变成了媒体的操作工具,媒体本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却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学生、媒体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角色出现严重的错位。事实上,媒体设计运用只能适时适度地选择地使用在课堂上,其运用的目的只是辅助教学,启发思维提高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代它,而只是用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多方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取得更好的教学收益。

  中学教学中,历史学科是电教软件最为丰富的一个学科,怎样灵活地设计和高效地运用媒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获取最高的教学收益,是历史教学中媒体运用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位摄影家曾说过:“教会你按下快门,只需要几分钟,那是技术;而你要学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从什么角度对准什么人按下快门。那恐怕一辈子学不完,因为是艺术。”同样道理,在教学中展示幻灯片,播放录相片并不困难,困难就在于什么时候展示、播放,结合什么问题来展示、播放。因此,只有灵活恰当地设计使用媒体要素,才能真正发挥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使电教软件和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得以迅速展开。

  一、         运用媒体巧设“历史情景”,营造“思”的氛围

  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长于形象思维。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却能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但历史课传统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方法演绎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抽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的“左右逢源”,必须适时灵活地选择媒体。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如在讲述《新中国诞生》一课时,为烘托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讲课前安排了一段录相,进行历史片段回顾,它是一组贯性的镜头,包括:挺进中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一组录相渲染了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进行大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围歼国民党主力,直捣蒋家王朝大本营——南京,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背景,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再根据每堂课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适宜地设置问题情景,就会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往往一问下去,学生便会思绪飞扬,议论风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

  二、         运用媒体巧留“空白”,确保“思”的时空

  课堂艺术性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空白”也被适时适度地请进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达到教学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教师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思考填补“空白”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现代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不断扩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只有在“精讲”后,留下“空白”,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完成学习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立宏观认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         利用媒体引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起“思”的波澜

  历史学科  的讲授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因此,课堂教学是在不断引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以此达到掌握学科知识,升华学科能力的目的。利用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直接、便捷地引出问题,通过声、光、电等媒介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思维,诱发探求知识解难释疑的强烈需求,实现知识的提高升华,以期实现传统教学“一言堂”,单纯讲授等难以实现的效果。如在《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中,在分析“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利用媒体显示《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汉口持枪戒严》图,要求回答学生这这次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列强是什么态度?学生一时难以立即准确回答。教师接着放映《上海近效太平军和洋枪队的作战情景》幻灯片,再放映《英帝国主义分子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炮轰义和团》幻灯片,先要求回答前两次中国革命过程中,列强的态度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直观形象的历史再现使学生立即回答是积极干涉中国革命,残酷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次中国革命运动列强的态度,通过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是陈兵中国,处于观望之势。教师进一步引出各资本主义国家此举的真实动机或其本质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其本质是“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教师再次展示图片,并在图片下方加上历史时期,引申问,为什么前后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列强的态度有如此差异?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进一步总结,辛亥革命的发动,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忙于备战,为了各自在欧洲的利益,不可能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这样,教师适时引出问题解决问题,顺利讲清讲透“严守中立”的表现、实质和原因,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的“中立”,清政府的统治已是土崩瓦解,帝国主义需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这样的背景下,列强策划了“南北议和”活动。这样,逐渐过渡,由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中间的衔接合情合理自然流畅。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媒体的逐步推进,有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繁难境地,激起学生的积极的讨论,激起思情的波澜,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课堂,取得结论中山重水覆到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活跃状态。灵活设计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思维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性,是完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         利用媒体巧筑“铺垫”,构建“思”的阶梯

  历史教学中启发思维的问题必须贯彻“适当难度”的原则,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而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又会使学生如坠云雾中,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因此,媒体的配合使用提供极好的契机和有利条件,教学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巧妙“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逐步攀升,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

  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使一个本来似乎高不可攀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进行有效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利用媒体的“场景”“情境”点拨、巧妙设计一些思维过程中的过渡性问题和递进式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几个“子问题”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步步递进。其运用主要表现在历史概念形成、历史规律的探讨或进行知识总结,形成高度历史认识方面。如:近代中国人民道路的选择、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这样,利用媒体巧妙设计、灵活设问,使之具有思维的可展开性、连续性、递进性,并化难为易,较准确地调整思维的“高度”,构筑了思维活动中的“阶梯”,就使学生思维兴趣倍增,速度加快,逐步进入历史活动的最佳状态,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的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用人文理念重构文化史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