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从材料的选用 谈历史常规课堂的有效性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从材料的选用  谈历史常规课堂的有效性

--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为例

东莞市厚街中学 郭华英

【内容摘要】我们的历史课堂,几乎每节课都离不开材料,选择哪些材料,选取多少材料,如何处理教材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如何才能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从而提高常规课的有效性,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材料的量与质   教材材料的舍用   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下列场景你是否看过,或正在进行中:

场景一 备课。

教师把课本标题“百度”一下,电脑屏幕上立刻呈现整页整页的参考资料,或课件,或学案。教师忙于登录、下载,整合,用复制和粘贴形成了自己的课件。而教材的分析,对不起,实在是时间有限,阅读不深,而且新课程强调“用”教材,那么死抠教材干嘛?

场景二  上课。

电脑开着,大屏幕亮着,教师站在讲台上把鼠标飞快地点着,学生们目不暇接被动地看着,刚想拿起笔记点什么,一抬头,幻灯片已经过到了……一节课下来,教师展示的材料有文字的,图表的,有静态的,有动态的,丰富多彩。但学生什么也没看清,教师一节课也没下一次讲台。

平心而论,这个教师的备课不可谓不用心,他的教学也不可谓不认真,但效果呢?在常规课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把效果体现出来,本文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为例,谈谈备课中的材料选用问题,以期对优质课堂常规化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

1、材料的选取标准:料不在多,典型则灵

心理学认为,如果两个或多个信息源提供的是完全重复的信息,也就是说仅利用其中一种来源的信息就可充分理解其内容,另一来源的信息即冗余信息,那这两个信息源会相互竞争,从而无谓地耗费认知资源。在材料的选用中,我们总是觉得这则材料好,那则材料也好,哪个都舍不得放弃,于是,就把这些材料都放上去,以至出现冗余信息,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那么在材料的选取上要遵循哪些标准呢?笔者认为,在材料准确的基础上,选用材料一定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学生角度,一是教学目标角度。所谓学生角度,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本身教材的内容学生都清楚易懂,补充材料是画蛇添足。如果补充的材料学生看不懂,教师也缺乏分析,那补充材料也是形同不补,这样会耗费时间,影响课堂的实效性。所谓教学目标角度,亦即所选材料要与课标要求相吻合,要为教师所设定的目标服务。

在本课的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福利制度的出发点,我选用了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让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很自然地从“经营者革命”过渡到“福利社会”。有很好地承上启下作用。在问题设计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这里的“梯子”和“安全网”分别是指什么?它们针对的分别是哪些人群?

2)“梯子”和“安全网”对整个社会有何必要?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福利制度的不足之处,选用了一个材料“英国最懒的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学生对看完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我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也不上班”。根本不必多言,福利制度中“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这一弊端一目了然。

学生议论完这则材料,我紧接着追问:1)这一家子的生活来源主要由谁支付?2)这对国家的财政而言有何影响?那能不能取消福利政策呢?在这里,所有的答案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但有趣的材料成了很好的激趣手段,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材料的选取途径:充分利用教材,忌舍近求远。

新课程主张教师在教学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其目的是让教材成为师生教与学的“蓝本”,但反对照本宣科,唯本是教。但是在当今的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备课中干脆摒弃教材不用,舍近求远,把大部分精力放到搜集资料上去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研讨成了一种点缀。事实上,自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历史教材虽说不足称完美,但大部分课程的编写,材料的配备都是相当合理而精典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基础年级的教学来说,充分应用教材材料能更好地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比如本课,笔者在上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这一子目时,引用了教材的一个材料――“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戴高乐”,短短的一行字,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蕴含丰富信息。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

1)戴高乐认为制定经济计划有何好处?

2)按照他的主张,计划是否会取代自由政策?

3)这里的计划与斯大林时期的计划是否相同,为什么?

4)有计划是否就是计划经济?

通过这一些分析,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能够区分清楚,能认识到经济发展有计划与计划经济是不同概念的两个问题。

笔者在上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这一子目时,引用了教材“解析与探究”的内容――

材料一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

材料二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股票分散化的今天,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材料一说明的是企业经营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企业,对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一中的“资本家”对企业的经营有决定权吗?为什么?

3)你如何看待“人民资本主义”?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股票分散化的意义和实质,也能感性地认识到材料有真伪。

    使用教材的精典材料,对学生而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真正重视教材。很难想象,一群上课时总是抬头看大屏幕,而从不低头看教材的学生会喜欢教材,重视教材。实际上除了教材本身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知识链接等都是很好利用的资源。就教师而言,省却了去网络搜索的时间,使教师更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材料的应用原则:充分分析,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在上“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这一子目时,很多老师都会使用教材提供的“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但是对材料的分析大都仅停留在“分析上表,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高?”这一教材问题上,这个问题学生能比较容易地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如果继续分析,会分析出什么结果呢?我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这些行业国有化程度高?2)私人不愿意投资,国家为什么又要投资?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行国有化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部门和新兴的行业如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这些行业一方面是基础行业,不能不建设的,国家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干预。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国家必须发展。通过这些分析,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也明白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干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在程度上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同样的在上文中提到的戴高乐的“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这段话,我也是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之间的区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充分分析材料也是要有所选择的。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或易混淆知识点,补充的材料要进行充分分析。有些时候,对材料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有些时候,对材料的进一步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无论哪一种价值取向,哪一种教学目标,都要记得一个问题,我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在课堂强调高效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教师们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发挥40分钟的最大效能。在历史课堂中的材料教学备受重视的今天,教师们对材料的选择(选哪些,选多少,从哪里选)、使用(哪些地方要用,怎么用)等问题都要细加研究,才能把课堂的有效性落实在平常的课堂中,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常规化。

 

 

参考书目:

【1】章志良《合理运用材料,提高教学有效性》  

【2】刘飞:《一堂好课的标准——理性地对待教科书》,《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善抓瞬间灵感,完成主题突破 一节“同课异构”比赛的备课体会    下一篇:辨名而后析理—以“精神觉醒”为例,不言自明的概念需要被言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