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整体激活初中历史教学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这篇文章是我在深圳南山区育才二中当教师的时候写的,发表于1999年,曾获全国中学历史教学学会论文一等奖,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读来仍觉有意义,我贴在这里的用意是想说明:课程改革不是外面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有志于教育的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吴萌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整体激活初中历史教学

深圳市在关于历史教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竟有57.4%的学生上历史课时经常感到很紧张、很沉闷、很无聊,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充分说明中学历史教学已到了非下大力气改革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认同素质教育的精神。但如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从整体上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如何具体操作?这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侧重探讨教学中具有操作性的问题,文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有些是对以往工作的反思、有些是正在进行的实验、有些是准备实现的设想。

整体激活历史教学,是指从备课、讲课、作业、历史活动课、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方面对历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备课

    备课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能导出风格迥异的戏剧。一节历史课,不同的教师也能上出优劣悬殊的效果。以往有些历史教师备课,往往是按照学校发的备课纸上规定的栏目:教学目的、要求、步骤、复习巩固等逐一填写,学校检查也常以篇幅是否较多、字迹是否工整为合格的标准。备课和检查流于形式。教师基本上是在“备检查”。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教师要把“备检查”转变为“三备”:

一备自己。备自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革自己的命”,以素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过程和经验,敢于突破固有的、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思维方式,敢于抛弃过去习以为常的、较为省力的、但不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勤于学习,不断创新。一个自身没有创新冲动和愿望的教师,绝对上不出一堂能激发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

    二备学生。教师应首先了解所带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各班级不同的班风和性格特征、各班级中的优生和后进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把握教学的尺度,调准本节课在素质教育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既不能过难使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又不能太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聊,还要注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和理解力。

三备教材。备教材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入手,从宏观上备课,即根据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整学期的课文内容进行总体安排。如:哪些课适合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哪些课适合学生讨论,哪些课适合上活动课,哪些课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把素质教育的具体能力要求逐一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从微观上备课,要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导入新课,应选择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切入课题;讲述课文,应将课文内容组织成有层次的、引人入胜的过程,每节课力求都有一个思维活动的高潮;复习巩固,适当进行竞赛性的和学生的互动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讲课

课堂四十五分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面临的一场攻坚战。多样化是指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设计出能力培养的形式和方

 

 

 

 

法,使历史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必须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和习惯。历史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明白,讲得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学生有时百无聊赖,昏昏欲睡,有时目无教师,为所欲为。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讲述的时间应最多不超过25分钟。

1.讲课类型。历史教材内容广泛,提供了使历史教学多样化的丰富素材。

体验式。即由教师设计情景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深刻理解

历史事件的本质。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有:《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假如你是冯子材的部下,当你听到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后与法国签订条约的消息时会是什

么样的心情?”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假如你是1895年参加会试的举人,你会参加公车

上书吗?” 《戊戌变法》“1898年6月中旬,维新派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形势,假如你是维新

派中的一员,你会给光绪帝出什么主意?”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假如你是北京

的居民,1919年5月4日这天,你在天安门前会看到什么景象?”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如果你遇到一个日本人,他说在1931年---1945年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帮助’,你会跟

他说什么?” 《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果派你代表中国参加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会议,你会在大会上讲些什么?”《全面内战的爆发》,“假如你1945年8月生活在重庆,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用感性化的方法理解了一些枯燥难懂的理性性的问题,他们走进了历史情景之中,培养了再现历史的能力。

    读讲式。如《“和同为一家”》一课,涉及五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头绪繁多,学生较难掌握。我让学生先阅读全课,然后按照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位,分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概况,在学生讲述之后,我再进行综合性的讲解。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使他们较容易地掌握了头绪繁多的教材内容。

表演式。《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涉及了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四个皇帝,我课前让四个学生分别准备这四个皇帝的材料,上课时让他们在讲台上轮流扮演四个皇帝,讲自己的业绩,并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检查他们讲的是否准确。他们讲完之后,我再着重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引出有关玄武门之变和武则天的讨论。在一个学期中,安排学生轮流表演,既使他们学会如何整理历史资料,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分组竞赛式。《“海内存知己”》一课,讲的是古代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和大食与唐朝的关系,我让学生先通读全课,读后让六个组的学生分别充当以上六国的人,再读与自己有关国别的内容,然后让一个组的学生站起来,其他学生向他们提问,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者不加分。最后评出优胜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认真阅读,正确回答问题,还要会设计问题考别人,并且要能够判断别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与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图片配音式。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给“瓦岗军开仓放粮”一图配音,图中的瓦岗军在说什么、贫苦的老百姓在说什么?进而问:这些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说?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隋朝的统治怎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贴近历史,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之中,对隋炀帝的暴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再现历史的能力。

讲课最重要的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叙述内容较多的采用读讲式;头绪繁多的内容采用分组竞赛式;概念多的内容教师讲后应多提问;历史背景的理解用情景式;文化史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设

 

 

 

 

计教学方法的依据和出发点,而不是仅仅根据课文和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师个人的喜好进行随意性的讲课。

    2.导入新课。一个编辑要想编出一本畅销书,要找出这本书的“卖点”,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导入的方法要多种多样,仅仅是承前启后、温故知新是远远不够的。导入的方法有:

猜谜。讲《盛世经济的繁荣》,我先让学生猜:唐朝的人主要吃什么粮食作物、穿什么材料的衣服、吃的蔬菜有多少种、用的瓷器什么颜色的最好、蚕桑生产的主要地区是哪里……?并让学生把自己猜的答案写在本子上,然后才让学生打开书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不一会儿,学生们猜中答案的欣喜的欢呼声充溢了整个教室。

设疑。《三国鼎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以至于我一写出这一课的题目,学生就说:“奥,三国,太熟悉了。”,我有意准备了这样的问题:“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三个人中,哪一个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学生一下子瞪大惊奇的眼睛;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争论和宗教的传播),一上课,我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鬼?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纷纷议论起来,甚至有个学生问我,“您是历史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我再问:“既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你们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那么在秦汉时期,如果有人提出没有鬼的思想,他是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导入“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一节。

    音乐。许多课的内容都可以用音乐导入。如《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用《长征组歌》;《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用《松花江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用《祖国颂》;《“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用《大海航行靠舵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用《马赛曲》;等,这些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引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图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图片展示非常方便,讲《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一课,我首先展示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的照片,让学生辨认,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议论起来,由此导入四大家族的概念。

导入的方法非常多,关键是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开关,培养学生敏感的直觉、想象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提问。过于随意和简单是教师提问的大忌。过于随意的问题,很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规律,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刺激学生产生回答的冲动。有时为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偶尔提一、二个简单问题也未尝不可,但总是提简单的问题,课堂就失去张力。

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以往教学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精心设计。如《革命统一战线》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他有没有加入过国民党?”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说:“加入过。”学生们全都惊谔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为什么会加入国民党呢?那时的国民党和后来的国民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寻求答案的迫切要求,还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三个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较为难懂的问题。有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跳一下”可以摸得着的问题。如讲《“和同为一家”》,我提出“唐朝的和亲和汉朝的和亲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我提出“在课文给出的几个小标题: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黄巢起义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原因?”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些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甚至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使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受到能力较强学生的影响,形成了勤于动脑的课堂气氛。

  

 

 

 

    4.复习巩固。发挥学生的互动作用是复习巩固的好方法。小组竞赛、学生互问互答、学生互批小测答案都是屡试不爽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唤起了学生的求胜心理要求,反馈及时,印象深刻。

 

  三.作业

         现行教材的课后作业,基本属于简单识记类的作业,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习题很少,

     学生课外思维和动手活动的空间没有得到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有:

第一册 请你按照课文的描述画一张或用橡皮泥塑一个北京人的像。

          你认为山顶洞人是用什么方法人工取火的? 你能试一试吗?

          你能模仿河姆渡出土的骨耜,自己动手做一把吗?

       你去看过中医吗? 回忆一下,他(她)有没有用“四诊法”为你诊断?

       你知道自己的名字用小篆字体怎样写吗? 请查一查四体字典或问一问美术老师。

       请你回家考一考父母,让他们读出“冒顿”、“单于”这两个词。

       你能按照课本第117页的图示自己动手造一张纸吗?

       你能编一套新的“五禽戏“吗?

       请你抽空和父母或同学一起,游览一座佛寺和一座道观,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

       请你到书店买书时,顺便翻一翻《史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册?

 第二册

       你能否查一查有关的书籍,算一算沿运河航行从涿郡到余杭需要多少天?

       很多外国人说:“没有去过西安,就没有去过中国”。请你找一本介绍西安名胜古迹的书籍查一查玄武   门、昭陵、乾陵的位置,并为自己将来去西安旅行做一幅路线图。

       你能用薄木片制作一架曲辕犁吗?

       你会唱岳飞的《满江红》吗? 不妨学唱一下,相信你会有不同凡响的感受。

       你知道瓷器的制作过程吗? 请你找有关的书籍读一读。

       建议你在周末和家长或同学们一起去游览蛇口赤湾的宋少帝墓。

       请你用木块刻一个木活字。

       为什么毛泽东最喜欢读《资治通鉴》? 相信你翻阅一下这本书就会找到答案。

       你能否想出一个好办法,把宋朝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字很容易地记住。

 第三册

       建议你和父母或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参观虎门炮台、广州三元里和蛇口赤湾炮台。

       你看过哪些有关慈禧太后的影视剧? 你认为哪一部拍得最好?

       詹天佑是哪里人? 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很多都是来自哪个省?

      《海国图志》是一本难懂的书,但试着读读,你一定会有收获。

       查一查在军阀割据时期,你的祖籍属于哪一派军阀统治的地盘?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只有50多个党员,现在有多少名党员? 现在是那

        时的多少倍?

       建议你利用节假日参观黄埔军校。

第四册

       请你计算一下课本第2页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干部牺牲时的年龄。

 

 

 

 

       你能说清楚蒋介石、宋子文和孔祥熙之间的亲戚关系吗?

       想象一下,当毛泽东听到朱德、陈毅要带部队上井冈山的消息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迄今为止走得最远的路有多长? 想象一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蒋介石后来却没有杀掉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找一些有关的书来读读,相信你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伟大的道路》、《西行漫记》是援华抗日的国际友人写的两本书,建议你读读。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蒋介石下令一定要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建议你看看《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你会对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更加了解。

       如果你父母的朋友中有人名叫X宪生,你能猜出他于哪年出生吗?

       跟你的爸爸妈妈谈一谈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你家和你所生活的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所知道的民主党派有几个?

    我要求学生自愿完成这些作业,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把用小篆写的自己的名字给我看;有的学生拿来了辛辛苦苦做的纸;有的学生懊丧地告诉我自己钻木取火失败的过程;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围作一团,聊起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有关文革的往事;有的学生买来了中国古代名曲的磁带……。尽管也有一些学生从不做这类作业,但他们在同学的言行中受到无形的影响,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

 

四.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手段。开设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改革历史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学的新体制。

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活动课程“以获得直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

造意识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一规定也是历史活动课所追求的目标。历史活动课把单纯的教师讲授扩展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双边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到社会和户外;把课本上的书面知识变为可以感受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简单的记忆背诵变为走进历史氛围的深刻理解。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和发展。

历史活动课的原则:

1.主体性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出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活动课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前提,进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往满堂灌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是一种抽象的外在的理解,历史知识没有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主观状态。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组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

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2.整体性

历史活动课要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其一,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

 

 

 

 

培养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认知活动。学生在价值、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对他们未来发展会产生影响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因素。其二,教学对象的整体性。教师应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开放性

    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是以历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为前提的。开放性是指:活动课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活动课过程的动态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任务不是完成教师预定的教案,教师应把学生达到的理解水平、课堂需求作为调整教学进度的根据;活动空间的扩展,由教室到户外,由“秧田式”座位到各种座位的组合;人际关系的合作互动,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互励的、和谐的合作关系。

    历史活动课的特点:第一,历史活动课程是历史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活动课弥补了历史学科课程的功能的不足,使学生巩固、深化、验证了所学的学科知识,并使他们将直接经验的获得和间接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第二.历史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活动课形式的多样性。历史学科的内容上下几千年,横贯全世界,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给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题材。题材的广泛又为形式的多样创造了条件。如:参观遗址、历史故事会、辩论会、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小报、古代农具制作等。同时,历史活动课又有别于理、化、生等科目的活动课,它不仅仅是手工课或实验课,而是学生智力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全身心的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历史活动课形式的丰富多样。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动手型。动手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1996年,我曾组织学生进行了历史人物面具制作比赛。1997年进行了历史贺卡制作比赛。学生制作的贺卡富有历史感,精美有趣。1999年,初二的学生制作了历史复习棋。1998年,我带领学生参观深圳宝安故城归来,要求他们为宝安故城设计了门票。2000年我在初一年级进行了历史连环画设计比赛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历史挂历制作比赛。这些活动把历史知识和美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了再加工和创造。

    互动型。教师通过组织校际、班级、课堂和小组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的互动系统,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1999年,我在初一年级进行了题为“走进古代经济社会”的活动课实验,参加实验的班级有8个,1、3、5、7班为秦汉班,2、4、6、8班为春秋战国班,每班的学生分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三大组,每个人要熟记自己朝代与身份的历史知识,并制作一张互测表,表上画有两个历史人物画像、两件历史文物或工具图用来互测。教室要布置得古香古色,活动进行中还要播放古代名曲。每班选出三人为出使团成员,到对手班去提问。整个活动由各班班委会和课代表组织。个人分和创新奖励分加起来即为班级得分。活动进行得出乎我意料的热烈。每个班都布置得独出心裁,有的班制作了编钟模型,有的班用木片制作了“册”形的皇帝诏书,有的班用丝绸制作了写有小篆字体国号的旗帜,有的出使团员从剧团借来了古代的服装,有的教室里香烟缭绕古曲悠扬……。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历史学习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体验型。在学生阅读背景知识和史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类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主动体验的学习动机,走进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外部的历史知识内化为自

己的体验,提高审美能力。1994年我组织初一年级进行了历史课本剧的创作和比赛,学生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排练,自己制作服装道具。学生非常喜欢这次活动,至今仍记忆犹新,津津

 

 

 

 

乐道。

创造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辩论、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直觉想象力、思辩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和新见解。使学生学会吸取知识、学会创新,解决未知的问题。

活动课的尝试仅是个开始,它的出现为历史教师提供了进行素质教育极好形式。尽管活动课目前还面临着课时、教材等方面的困难,但实践证明,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

 

五.课外活动

本文中课外活动是指课外小组的活动。课外小组活动的目的,除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外,还应对全校的历史学习有着指导作用。我校课外小组“鲲鹏社”自1993年成立以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历史人物评价辩论会、编写历史小报、撰写家史、抗战电影欣赏、制作古代农具模型、招商局改革开放初期人物专访、参观广东省境内的历史遗迹…….。每次参观归来,都要出专题墙报。香港回归时编出了香港知识专刊。学生还将自己初来蛇口时拍摄的家庭和蛇口某地的照片找出来,再在故地重拍今日新貌,举办了题为“明天会更好”的图片展览。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历史学习的积极分子,带动了全校的历史学习。

 

六.教学评价

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是加大综合能力的考核和平时成绩的比重。应把平时课堂和讨论发言、制作、撰写小论文、积极参加历史课外活动、参加历史竞赛活动、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参观历史遗迹并拍摄照片……等均作为考核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水平,改变历史学习中学生重死记硬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的历史学习上,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减负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历史教学的改革已获得更为有利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历史教师在改革历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新人的进程中,将肩负重任,重塑自我,使历史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历史开放题设计、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初三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