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关于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于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东莞市塘厦中学  吕燕妹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然而课堂的权利经常被教师牢牢地控制,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配角”,在老师“剧本”下,沿着已设计好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而笔者发现在课堂中也有学生闪现着思维火花和对知识的质疑探究,课堂动态资源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记录反思这些课堂动态资源,并对比整合思考,通过交流和自身学习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笔者发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课堂形式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总结几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资源  问题设计  情境设计  转化“岔子”  体会思考

 “利用课堂动态资源”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出现的新观点新理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事先铺设预定”以及课堂固定步骤模式而言。所谓课堂动态资源的利用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合作,讨论,碰撞的课堂中,即时获得或生成的超出教师备课时预定的情况以内的新问题、新情况(意料之外),且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知识的延伸,对其做出适当的利用发挥,以达到良好互动的教学效果。课堂的动态资源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也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存在良性互动也能给课堂增添活力激扬的色彩,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热情。

相比之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的五段模式,结果产生了很多问题,出现“离教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难以达到要求;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提倡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如果让学生只遵循在教师的“剧本”来“演戏”,而谈不上自己开发思维,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的话,那不可能是一场充满激情和收获的教学活动。而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充满“激情而富有收获的活动”是如何造就构建的?在利用地理课堂动态资源。以下是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思考,总结为几点供大家作为参考。

1、斟酌问题,充分准备,完善教案

1.1精心设计,设置有效问题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与具体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不能追求那种只注重纯粹性问题情境,而忽视问题本身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情景。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了。例如:在讲授“产业转移”的内容时,选取“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

选取珠江三角洲案例,令学生有了熟悉的学习背景,既能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又能给学生以亲切感且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打下了基础。然后笔者在设计问题中就此背景提出了几个问题,主要问题的方向都能够从材料和生活中总结出来: 1)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转移,其原因是什么?珠三角比香港等地发展工业有什么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分析:珠三角地区经历的两次产业转移后,起了那些方面的变化(提示结合生活经验)? 3)通过两次产业转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的分布有了哪些变化? 通过几个问题的铺设,让学生从零碎的感性认识逐渐思维开始转入理性分析,最后在提出: 4)根据以上材料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示:从地域分布、产业类型来概括)5)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课堂的有效问题,以问题带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发性和思考性,触及学生思考的原点,从而调动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和刚接触的新知识合理地构建起来。

1.2充分备课,设计课堂情境

能否充分备课设计课堂情境,是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设计课堂情境与课堂的动态资源有何种联系?两者是不矛盾的,简单地说,设计情境就是给课堂作一个铺垫、背景,拉出课堂的主题和架构,而课堂的动态资源则是在课堂情境中的思维闪光点和触发点。充分备课,设计情境是为了让课堂打好基础,作一个负责有效的铺垫,这样才能让动态资源不至于游离散失。所以必须在课前做足“功夫”,认真备课。同时,笔者发现一些课本给的情景或案例设计脱离学生实际素质,与学生的认知心理、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相去甚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此加以改造和完善。

如:在学习“新兴工业区中关村”的案例,学生必须对“中关村”有一定的了解,若缺失了必要的知识,要分析其特点和主要的区位因素可能就会出现困难。再如,在延伸讲授工业区位选择中,会随着地区的各种因素的改变了发生改变。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原来的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就此以东莞工业的发展历程作为案例来分析,让学生从身边的工业类型的变化中发现不同,这样就不必在另费心思来找其他城市作为案例了。总之注意一点不要把“桃子”放得太高太远了。

再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国土整治”的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采取用模拟旅游,角色体验方式,四个组的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农业学家、水利专家、环保人士、投资者等,采用去黄土高原考察方式。笔者在黑板上给出几种参考的路线和考察方向,同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些黄土高原的图片供学生参考,接着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组织语言,让每组选派1-2个代表发言,说出他们的考察感想。此时,部分学生会就每组的发言即时提出问题,代表学生回答。老师在旁作一定的引导。这样的课堂设计就不需要我生硬地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整治的措施一一罗列,同时,笔者就课堂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又能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于化解课堂“岔子”,转化动态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学生拥有发言权(可能是一些“小岔子”),但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教学设计以及适时的调整下有目标地把原有的“不经意”和“课堂岔子”灵活地利用起来,转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班级就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会出现一定的不同,或者会有同学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我的课堂搞一些“岔子”,让课堂变得有些“尴尬”,这是我在刚接触到此类情况时的感受,后来在教学日记中记录下来,反思后发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正是一些可以转化的动态资源(如上述动态资源的阐述)。

可以发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情绪倍增,课堂效果良好。

例如笔者在讲授到“有关青藏铁路建设遇到的难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时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沿线要经过大片的冻土层和高原沼泽,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施工方式进行,而这个知识点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平原地区的学生而言,不太了解其原理,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我告诉同学这是因为有冻土层的影响,地表的硬度难以保证,直接铺上铁轨会要影响到铁路运行的安全。学生又问:那么冻土层是怎么样影响铁轨,怎样使到铁路不安全?我记得在第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自己在这个地方觉得学生问得有些“过了”,就简单地回了一下,其实自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他们多一点开拓思维,加强理解的时间和机会。在另外的一个班级有同学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我便抓住这个动态资源,把“岔子”化为资源。跟同学们解释了冻土层对建设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保护冻土层的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课堂的气氛民主而热烈。

总之,充分利用一些不期而至的“岔子”,积极开展地理知识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受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导之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记录动态资源,及时整合反思

课堂的动态资源“灵光转逝”,因此在每次有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发生后,就要做好记录工作,及时整合成有用的教学资料,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待提高的地方。因此每一节课对我而言都应该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调节、自我激励强化的过程。同时笔者认为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敏而好学”不仅仅只适合学生年代,也是我们老师时常要谨记的座右铭。

笔者在任教高中两年里,虽是普通的中学,但感触颇深。面对着高二,一个文科班一个艺术班还有4个水平测试的理科班。学生学情复杂,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给了笔者很大的考验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对自己充满危机感和对教学的责任感提醒着我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前辈的经验,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慢慢积累,认真反思,踏实改进,相信一步一步地体会领悟,应该能对自己的教学产生积极地帮助。我始终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一个对教学,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有心人。

    以上是笔者的对教学的浅见,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 张胜前等《地理教学》2009年第3期

由学生“越轨”行为引发的思考   夏继宏   《地理教学》2009年第4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叶澜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打造生命化地理教学》刘丽丽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辑 张文质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名篇精选》(方明编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下一篇:浅淡对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认识及复习备考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