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生物论文

提高生物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所属栏目: 生物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提高生物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李树华陈子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它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创新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科学方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新精神

生物学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把生物课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来对待,要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生物教学中的讲授、演示、实验探究、讨论及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内容,也要让他们经历科学的过程。实验是向自然界准确的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
科学家们强调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实验是人们从事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严格地说,学生在实验室里的上课,操作了一些仪器,使用了一些药品和材料,动了手按步骤操作等活动,不一定具有实验的性质,因而科学家倡导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探究性实验,以期望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科学方法”。生物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要求和训练,有助于学生了解和领悟科学方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生物学实验的组织
2.1按实验对象来划:
2.1.1植物类实验
它是以植物为材料,进行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实验。
2.1.2动物类实验
它是以动物为材料,进行动物形态、解剖、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实验。
2.1.3微生物类实验
它是以微生物如细菌为材料,观察其形态、结构和进行微生物培养、生产等的实验。
2.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校为重点高中,生源来自农村和城镇,其中来自城镇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他们知道的生物学知识相当贫乏,笔者所了解的一些周边县市,大致情况与我校相似,纵观高中生物学实验,按实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植物类实验,二是动物类实验,三是微生物类实验。因此正确选用当地生物资源,丰富学生的生物学感性认识,对于实验课的正常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非常必要。
2.2.1植物类实验:现行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有:①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③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④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⑤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系列实验等;⑥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⑦种子萌发过程;⑧植物的有性杂交。这些实验均是以植物作为实验对象或材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选择一种生活周期短的本地植物如玉米、大豆、某些花卉等,在暑期进行盆栽或庭院栽培。教师则提出相应的课题和设置相关的实验方案交由学生完成。通过学生栽培植物可以完成:①种子的结构的认识;②种子的萌发过程;③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和对根毛的认识;④植物茎的向光性现象;⑤植物根的向地性现象;⑥植物的杂交实验;⑦植物果实和种子区别;⑧植物体当代和子一代区分等。
2.2.2动物类实验: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实验较少,涉及的实验主要有:①动物的变态发育;②验证一些激素的生理功能和分泌部位等。它可以通过饲养小白鼠、家庭宠物或饲养小蝌蚪等实验来增强感性认识。
2.2.3微生物实验: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较少。涉及的实验主要有: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演示);②圆褐固氮菌的分离和培养;③食用菌的栽培等。它们很难,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图片来增强了解。
2.3高中教材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对于这类实验大多可当作探究性实验来提前组织教学,至于这方面的教学,笔者仅从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谈些肤浅认识。
2.3.1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去研究。
学科中的一些知识点,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善于创设和提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例如在讲到酶的作用,教师不宜先讲结论,应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铁钉、新鲜猪肝对双氧水的催化实验的比较,体会酶催化的高效性。通过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条件下的实验比较,知道酶的催化作用要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并让学生自己画出有关温度、pH值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曲线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能力,更使学生学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科学方法。
2.3.2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设立主题去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以就某一教材单元章节,联系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少教材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极好机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三杀手”,教师可结合课本上关于激素调节血糖浓度这部分知识,让学生开展“糖尿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的研究。这样,课内的知识很自然的产生向外迁移,使诸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主题变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2.3.3要善于联系生命科学发展,开拓领域去研究。
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重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并以此为延伸,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力求思考、仔细钻研,解决一些开放性、实效性的社会问题。例如“良种培育”的研究,要求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并设计一个运用杂交育种或人工诱导突变原理培育良种的简要方案。又如:根据细胞全能性的特点,了解胚胎干细胞在医学研究领域的价值和展望。这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运用,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查选和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3创新教育的含义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3个方面的素质,因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相应的3个方面的内容。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取得成果的根本保障。
4实验教学中创新神遵循的途径
4.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开展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内驱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能被充分地激发。例如,鼓励学生设计趣味性实验:利用植物的向性运动原理,使幼苗的主根呈多种几何图形;利用纸层析法探寻四种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位置、颜色、宽度和间距等;用光合作用原理在一片叶子上印出自己的头像等等。浓厚的兴趣,诱发了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力。
4.2课内外结合,扩展创新空间
现行生物教材虽然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但同理论部分相比,所占总课时还是偏少。另外,分散的实验课时破坏了某些实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一定程度地削弱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流畅性以及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所以开展课外活动,扩展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势在必行,例如,结合高二新教材中“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带领学生不仅重复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还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解决新问题。如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关系,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明显伸长的划线实验,精确测量出胚芽鞘尖端的长度,又如:通过家养宠物,了解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并加深对动物行为的种类和特点的认识。这些都是对课本知识的突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不是课堂上所能完成的,而是通过课内外结合实现的。
4.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自身健康发展,以需求促创新
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校园内秋天的纷纷落叶,环卫工人的办法是清扫、堆集和燃烧,而燃烧之后带来的却是更严重的空气污染。那么,如何解决落叶问题?引发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奇想,有的同学提出使落叶变废为宝,成为培养食用菌的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成功地培育出平菇。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净化了环境,还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引导学生做教室细菌监测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人类自身的疾病,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AH1N1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最后改善了环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4创设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于质疑,并引导学生会质疑、善质疑和解释质疑。在质疑和释疑及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做胚芽销的向光性实验中,采取了在玉米幼苗早期环割掉外部的胚芽鞘,只留胚芽,放在单侧光照下实验观察。结果发现:环割后一定时间内胚芽既无明显的生长又不向光弯曲。由此推论: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有着直接关系。又如:在做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在对DNA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如何对不同的生物DNA分子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5实验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尝试
5.1实验材料的创新
生物实验材料的适当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渗透作用实验装置中,可用鱼鳔、葡萄果皮、鸡蛋卵壳膜等替代玻璃纸、动物肠道黏膜层等,实验效果也很好。又如,学生在探索实验中还发现用韭菜叶和萝卜叶取代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菠菜,因为韭菜叶中含丰富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萝卜叶中含丰富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层析后出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利用新材料取得了新效果。
5.2实验条件的创新
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相关,也是影响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反应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由于用市场上购买的纯淀粉酶代替了学生提供的唾液做实验,不仅改变了过去学生提供唾液的不雅观、不卫生状况,而且由于淀粉酶可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便实验由定性变为了定量研究,这样大大加强了实验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实验条件可改变,温度由37℃提升到60℃,加快了反应速度缩短了反应时间,使教学更主动,教学过程更连贯。
5.3实验方法的创新
验证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的实习实验——“动物激素喂养小蝌蚪”的实验。该实验有以下缺憾:1.城市学校实验材料采集难。2.蝌蚪变态缓慢,约需一个月时间。3.在喂养蝌蚪过程中必须常换水(内含蝌蚪所需营养),若以自来水代替,并喂养蛋黄等食物则常使水变臭,造成蝌蚪未及变态而身先死,使该实验失败。所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变甲状腺激素为胰岛素,变蝌蚪为鱼,因而探究出新的实验方法:由向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喂养蝌蚪变为在鱼鳃部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鱼的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约15分钟鱼昏厥,显示了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那么是否是由于胰岛素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而导致的昏厥呢?验证方法是:再向鱼鳃部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鱼很快复苏。
5.4完善原有的课本实验
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中,针对科学家所做的经典实验,学生重复时有同学提出伸长部位为胚芽鞘何处的质疑。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比较,选择了最佳方案:在胚芽鞘上画竖线标记后继续培养。经过多组实验结果的观察,发现尖端的实线依然很清晰,表明尖端没有伸长;尖端以下部位变为虚线,表明其已明显生长,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对经典实验的补充与完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5.5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实验是发现与创新的手段。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肤浅认识和初步尝试。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还需广大同仁务必对创新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27
[2]唐晓安,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初探,中南六省区生物学科教学研讨会材料
[3]胡晓红,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南六省区生物学科教学研讨会材料,广西:广西教育学院,192
[4]张恒峰,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改进,生物学教学2003.3.52
[5]阮月婵,实验教学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教学2004.1.36
[6]彭清祥,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与替代,生物学教学2004.2.31

(获2005—2006年度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设计杂交实验,求证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式    下一篇:浅论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