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曲曲民乐情,悠悠国乐飘——在农村小学开展民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农村小学,如何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让农村的孩子了解我国的艺术文化,学会有关艺术的一技之长,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器乐演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等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鉴于上述原因,结合本学区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我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师资力量,我们以民乐教育为抓手,推进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绽放的一枝奇葩。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器乐的演奏,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了解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人们对艺术教育倍加关注,让孩子有出息,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最大期望,家长们倾心孩子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选择哪一项作为我校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呢?根据本校学生的素质,结合本学区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对艺术教育的关注,我们以民乐教育为抓手,成立了校民族乐队,并以此为载体,着手进行农村小学民乐艺术教育的研究,希望更多的孩子走近我们的民族音乐,学会民族器乐的演奏,弘扬我国的音乐文化,让艺术教育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些,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的原则
1、主体主导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示徒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诱发式,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树立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的信心。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
2、实践操作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重视音乐实践。器乐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器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六动”(即: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心),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实践来走进音乐,在乐器演奏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3、个性发展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组建民乐队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决定所学的器乐;在教学进度中,根据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消化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在学习技巧时,把集中指导和分散训练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4、成功激励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在器乐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演奏,敢于创造。学生在器乐演奏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经常出错,会使器乐失去吸引力,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教师要充分把握成功激励的原则,激励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大胆创造。
四、具体的措施
1、确立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让优美的音乐去触动孩子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些,更近些。使他们从民族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为通过器乐教学,特别是进行器乐合奏,学生随着生理器官的协同活动(眼看、耳听、脑动、手动……)各个相应的神经中枢之间,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联系,相互沟通。久而久之,一个器官极其神经中枢的活动,就会牵动其它器官及神经中枢的协同活动(互相反射)。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协同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渐渐地聪明起来,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民乐队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训练,要形成成果,使队员们确实掌握一技之长,保证他们在业余专项考级时的合格率;学校的民乐队要有梯队,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中要取得好成绩,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和样板,并在区、市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2、激发兴趣
(1)《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民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音乐是美好的,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而孩子们总会对美好的东西产生兴趣,并喜欢上它,如古筝那仿佛流水般的音调,美丽而又动听,这就是古筝能吸引孩子们的最根本的原因,因而在民乐教学中,我们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在校民乐队中,笔者是从事弹拨乐指导和组合训练的,课堂上,笔者经常通过播放录音和范奏让学生欣赏器乐独奏曲和合奏曲,如《赛马》、《光明行》、《渔舟唱晚》、《草原放牧》、《花好月圆》、《春节序曲》、《丰收锣鼓》等。这些音乐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委婉动听,有的活泼欢快,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体验音乐个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表现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草原放牧》是学生最喜爱的曲子之一,一听就来劲,经常恳求老师给他们当场示范。笔者也每次都以饱满的情绪,夸张的表情,灵活的指法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强,往往在老师弹奏的过程中,他们也拿起琵琶坐在旁边弹了起来,那股认真、兴奋、自豪的劲儿,谁见了都会感动。在教学中激发出来的兴趣已成为孩子们学习民乐的动力,为孩子们学习民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理论家雷德芬曾经指出:孩子们长大一些,到了进小学和初中年龄后,常常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创新的能力和跃跃欲试的心情,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这个能力就可能伴随着其他的重要能力发展起来。因此,在民乐教育中,我们就抓住学生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初学琴者,学生和家长都有一种想尽快地在琴上弹奏出曲子来的迫切心情,如果我们只追求机械的手指运动,那么那些纯技术的练习曲就会使孩子们感到十分枯燥,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严格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精选出一些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新,短小精悍的乐曲用于教学,使学生们看到了谱子,听到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后就喜欢上了演奏。当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几首小曲后,那种兴奋的情绪无以言表,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民乐演奏的兴趣和信心。
3、选拔人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有位音乐学家曾说过:“创造音乐美感的愿望实际上是器乐教学中的唯一有效地动机,假如失去它,我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意志。”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以音乐本身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感受力,让音乐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每次演奏带来的美感和内心的喜悦,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就抓好苗子的发现,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我们又比较注重民族音乐教育的渗透,引起孩子们对民乐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民乐的兴趣;同时利用家长学校上课的机会,结合学习内容,请民乐队员为家长表演,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每年的扩充学校民族乐队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到孩子读二年级时,孩子在学习识谱、听辨音准、把握节奏等方面有了一定基础时,在学生自愿报名,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决定所学的器乐。这样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有一定音乐素养并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加民乐队,以保证校民乐队的质量,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并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落实师资。
师资的落实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开展民乐教学同样如此。对于师资的落实,我们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是坚持内部挖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民乐,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音乐教师至少掌握一种以上民族乐器的初步演奏技能;民乐队指导老师至少掌握两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学校努力让有关老师创造学习的机会,1996年,学校就派出音乐老师参加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民乐演奏指导老师培训班学习,努力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每次特聘的专家老师来校上课时,本校的民乐指导老师必须跟班学习,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平时训练时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从专家那儿学习演奏的技能技巧和指导训练的教学本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保证了日常对民乐队员的技能指导。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我们先后邀请浙江省歌舞团柳琴演奏家朱良楷教授、萧山文化馆器乐界的老前辈李麟老师和社会上有关文艺团体中民乐演奏的专家作为学校民乐队的特聘老师,定期到校参加器乐演奏的教学工作,与我校民乐指导老师共同研究如何指导民乐教育以及器乐演奏训练等活动,促进了本校老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5、体现人文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民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这一属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除了业余考级之外,民乐队员参加独奏比赛的机会比较少,而较多的是参与器乐齐奏和民乐合奏的表演。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和民乐合奏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民乐合奏《红色娘子军》和《金蛇狂舞》等合奏曲时,我们让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因为对于这一切,只有每个队员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奏效果。
在器乐演奏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特别是在初学器乐演奏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去练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况且器乐演奏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器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六动”,即: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因为任何一门乐器都要求学生用眼去观察结构,去看乐谱,用耳去听旋律、和声,用脑去想意境,用口和手去吹拉弹唱,用心去感受音乐。而在合奏训练时,一首曲子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对于每个聆听者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演奏的时候要协调好这种关系,如方法不符,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多沟通,多鼓励,多磋商,使大家处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训练,做到互相团结,相互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民乐的过程中,不但能促进记忆能力的增长,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6、体验成功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首位。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民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他们的成绩和创造,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民乐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有了信心做基础,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逐渐浓厚起来,才会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这样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一是在每周的三次集中教学和训练时,我们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无论是谁,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个乐段或是一个乐句,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音符,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就给予表扬。对于进步大的学生,让他为其他同学作示范,或表演,并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五角星给予鼓励。有时我们还与学生切磋演奏技巧,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自身的丰富情感是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感受到成功的心情下,主动接受艰苦的器乐演奏。

      

二是学校经常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给他们发现自己才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机会。每周二是我校学生自己组织的缤纷校园栏目,其中有学生才艺表演的内容,经常有民乐队的学生准备了节目,为大家表演;在家长学校开课的时候,组织民乐队员向家长作小型汇报演出;利用课余与节假日时间,多次为敬老院及镇里重要庆祝活动送上节目;2001年,学校还组织了为时一周的器乐节,让每一位学习器乐的学生都有机会登台表演,展示自己;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更是民乐队员大显身手,展示自己风采的好机会,他们在吹拉弹奏活动中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使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自尊感和成功感,在学习和参与表演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树立了一定能学好民乐演奏的信心。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业余的专项考级,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成功。因为参加考级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在胆量、勇气、耐心等素质方面有一个培养,同时通过考级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既了解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又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以至在今后的学习和演奏中少走弯路、进步更快。学校每年都与有关部门联系,让学习民乐演奏的学生参加全国级别的业余专项考级,队员们基本上做到了一年至少考一级。通过考级,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获得了成就感的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民乐的决心和信心。
7、陶冶情操
我们认为,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作用,有着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中外音乐家对音乐教育有着极高的评价,实践也证明,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的旋律、纯洁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坚毅力、耐受力、感知力、意志力等。民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着中华民族最光辉灿烂的文化内涵,因此学校利用午餐和午间休息的时间,在红领巾广播站或“求真”电视台播放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旋律感受民乐所表现的美好意境,从中受到美的启迪和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主渠道,学校音乐教学的特色任务是在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知识和民族乐器介绍以及器乐演奏的教学。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上,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渗透,让更多的学生粗浅地了解民乐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使学生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文化的志向,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8、提高质量
    学习器乐演奏贵在持之以恒。要提高民乐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器乐教学的质量,光靠学校安排的训练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制定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使练琴规律化、正常化,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轻易打破常规,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多说鼓励的话语,常常肯定孩子的长处,在指出缺点时决不说刺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三是注重家庭音乐气氛给儿童营造轻松学琴的家庭环境,“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高孩子学琴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获得良性发展;四是培养孩子认真练琴的习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说:“无诚意的练习是无价值的思想不集中,粗心大意的反复练习是浪费时间,会使听力和演奏上的思想坏习惯增强,比不练还坏”。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训练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要喝水、这种被动的练琴即使时间再长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孩子训练时,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每次训练的要求,并督促孩子达到这些要求,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培养孩子注意力和认真学习的习惯。
要提高民乐教学的质量,在普及的基础上,还必须抓提高。抓好校级民乐队的训练是提高民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操作程序,一是形成梯队,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就抓好苗子的发现与培养,激发兴趣,因材施教,使每个班级都有民乐爱好者,到他们读二年级时,将民乐爱好者选拔到校民乐队中来;二是常年坚持训练,利用课余时间每星期安排两次活动,在本校民乐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乐队家校联系卡,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在家自觉练习,每天的练习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三是组织集训抓提高,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的部分时间,请特聘专家老师来校授课,进行集训辅导,以提高民乐队员的演奏技巧和质量。
五、成果与思考
1、 成果:
(1)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把学习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和器乐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而且,学校民乐队成立已有数年,先后共有400多人参加民乐队的学习和活动,民乐队已形成一定规模。
(2)全体民乐队员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得到提高,历年来,先后共有300多人参加了全国级的业余考级,合格率为100%,最高的考到了8级。
(3)民乐队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的在参加区、市级的中小学生艺术节的器乐比赛中名列前茅,连续两届冠杭城,20把二胡参加了今年的杭州市中小学艺术节开幕式,民乐队在萧山区和杭州市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4)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授、民族乐器演奏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民乐的知识,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学生从中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豪感,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宏大志向。同时在激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追求,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方面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家长真挚的感谢和社会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2、思考:
(1)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教学,教师光有激情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过硬的素质和本领。过硬的素质不仅包括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技能技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民族文化等理论知识。而事实上,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有些专业的教学在规范化上做得还不够,在音乐的表现性上不够细腻,由于师资素质的不高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走弯路,引起整个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更为系统,更为合理。
(2)、孩子是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在西洋音乐、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广为流传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民族音乐的精华和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以便以后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完美地结合,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入、更切实际的探索和研究,使民乐走入更多的家庭和学校,走进更多人的心中,带动整个社会对民乐的欣赏和学习。

附:参考书目:
1、《音乐教育学论稿》  张肖虎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教育学》          靳希德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艺术教育基础》    卞英杰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艺术概论》        孙美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音乐教学》2002——2003各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音乐欣赏课在对话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下一篇:活动,让孩子与音乐亲密接触——小学音乐“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