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低段音乐课中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低段音乐课中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参与情感体验    感受音乐之美

——低段音乐课中情感体验的培养策略
 

【摘要】教学构成是情意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两种系统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所倡导的情境——情感模式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参与 体验 情境 感受

 研究缘由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是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两阶段中最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审美过程。”所以情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突出音乐性、情感性,以情为先,引导学生在音乐听觉的时空中进入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在情绪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研究构想

1.预期目标

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知和审美能力,尤其是低段学生的创编和表演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也会与时俱进。

2.理论依据

情知教学论认为教学构成是情意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统一。情意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启动、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而认知系统的功能则承担对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两种系统同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以情感知

1、特殊学习环境的创设

瑞士著名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通过对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儿童早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我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种音乐的特殊环境,特殊的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室。在这种教室中,乐谱形象无处不在——地上、墙上、桌上、钢琴的面板上乃至师生的衣服、帽子上……。此外,教室里还备有许多专门设置的教具:如打击乐器、各种头饰、音乐图片、彩色笔、音乐磁带和用硬纸剪成的各种音符等。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教师带领儿童综合的运用各自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并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来观察、操作这些环境和材料。儿童通过与这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会自觉的把这种外部环境中孕含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吸收进去,最终构成内心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概念。

2、 组织教学,创设与课堂教学目标相配套的教学情境

组织教学主要包括安定学生情绪,让学生听着音乐律动进教室,感受音乐氛围和师生问好几个基本步骤。根据教学目标,我在《森林里》(注:以下简称《森》)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听着《高高兴兴上北京》的音乐做着开火车的律动进教室。通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今天的小火车开到了大森林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把学生引入大森林的自然环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接下来森林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期待,同时也能迅速的进入角色,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感受情境,唤起表象

这一环节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热身”,通过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发声或唱唱练习以及其他一些基本训练,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同时有针对性的初步解决一些歌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歌曲教学设下铺垫。

1、发声练习:

在《森》教学中,我设计了《谁在叫》这一发声练习,多媒体演示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唱歌的画面。通过让学生模唱各种小动物的声音,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感受到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和森林里热闹、欢乐的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以一种愉悦、兴奋的情绪参与到教学中来。

2、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视唱、听辨、认识音乐记号、节奏训练等。在《森》一课中,我设计了听辨旋律的基本练习。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导入:“小动物们的歌声真动听,引得旁边的小动物们都忍不住翩翩起舞了,猜猜看,它们又是谁?”引导学生认真的去感受音乐,由于小兔跳、乌龟走、小猴子、雁儿飞这些音乐都是学生以前接触过的,因此当音乐在他的头脑中形成表象时,他便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同时在多媒体画面上,一只只对应的小动物也开始慢慢的出现,整个课堂开始进入一种师生都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现情境,体验情感

    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环节描述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愉快的学会歌曲,并尝试创造性的用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所学的技能等各种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境。

    主要步骤描述为:

1、在情境中熟悉歌曲旋律:

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连续不断的播放歌曲旋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熟悉旋律。熟悉旋律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演唱让学生熟悉旋律,如听录音机唱、听老师范唱、欣赏多媒体演示唱等;也可以用各种律动让学生熟悉旋律,如按歌曲节拍有节奏的拍手、创编各种“身势”拍手、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舞蹈律动等;还可以采用与其它学科综合的办法让学生熟悉旋律,如边听音乐边用彩色笔描绘歌曲情境、边听音乐边有节奏的朗诵歌词等。在《森》一课中我采用的则是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进行,分别选择小兔、大鹿和猎人的代表音乐,边弹琴边讲述、演唱,让学生不断的转换角色来表演,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2、学唱歌曲:  

在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歌曲的演唱,而教师只在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处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歌曲演唱的具体要求就行了。歌曲的演唱注重的是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受。歌曲的学唱既可以采用小组学唱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全班学唱,再由学生间互帮互学的方法。

3、 表现歌曲的情境:

这一内容是这一环节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对歌曲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的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表现歌曲的情境。在小组表演中,并没有所谓的主角、配角,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完整的表现歌曲的情境。如在《森》一课中所需角色有:1、小兔、2、猎人、3、大鹿、4、森林里的树代表、5、森林里的花代表、6、大鹿的家(至少二人组成一扇门)、7、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代表(二人以上)。这样看来一个小组要完整的表现歌曲的情境至少需要九个学生参与,而角色6和角色7对人数要求都属于弹性较大的,小组里成员再多也不用担心没事做,更何况还可以为歌曲伴唱、用打击乐伴奏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人人都能体验。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关键的是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出色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每个角色。

   

(由于这个环节中的步骤较多,估计所花时间也不少。因此如时间不够,可安排两教时甚至三教时完成。)

(四)、拓展情境,展开联想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是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具体表现为对歌词的创编、对演唱方式的创新、对歌曲表演的创新等。如在《森》一课中,我设置了两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来拓展歌曲情境。

问题一:“森林里很多的小动物都在一起玩耍,当它们碰到这些凶残的动物的时候,它们又会向谁去求救呢?”当时在教室里顿时掀起了一阵高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开阔起来,有的说小猴子去向大象求救;有的说乌龟去向青蛙求救……,几乎学生思维范围内的所有小动物都纷纷出笼了。同时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创意都运用《大鹿》的旋律组织起来,于是,“大鹿站在房子里”变成了“大象站在房子里”、“兔儿兔儿快进来”变成了“××××快进来”。一首首全新的改版《大鹿》隆重推出,学生纷纷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在情境中尽情的表现。

问题二:“森林里除了可怕的猎人还有哪些动物也很可怕,经常要欺侮那些弱小、善良的小动物呢?”由此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狮子、老虎、豹子等一些凶残动物的形象,不但在表演中把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的再现出来,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快乐,而且也领悟到了善与恶、美与丑。

(五)、转化情境,升华认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在《森》一课中,在学生小组表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小动物们团结一心,赶跑了可怕的猎人和凶残的狮子、老虎,取得了胜利,都高兴的跳起舞来。”紧接着又放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师生在欢乐、兴奋的情绪中共同模仿小动物们跳舞,情绪达到了沸点,课堂教学也形成了又一轮高潮。宣泄完情绪后,教师再温柔的对学生说:“时间已经很晚了,小动物们告别了乐于助人的大鹿,都要回家了,我们也该开着小火车回去了。”缓和了学生的情绪,并使他们带着一种期待离开课堂,同时也和开头的组织教学形成了呼应。

实践体会:

情境——情感模式最适用的应该是小学低段音乐歌曲教学中有情节的歌曲和思想教育内容比重较大的一些内容。如《小小的船》、《小象》、《小猴子》、《太阳、红旗》、《春天里》等等。采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也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主要的特色可归纳为: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电教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同时也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2、创造是灵魂。

在拓展情境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创编活动中,都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小组成员大家共同合作完成,因此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他们的一生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 体验是基础,是教学成效的基本保证。

在情境——情感教学模式中每节课都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目标、内容相配套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4、从感知到认知,理论认识水平升华。

在转化情境这一环节中,老师每一节课都要引导大家去做总结,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科学理论认识的高度上来,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模式在我执教的《森林里》一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存在不足:`

情感体验教学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活跃了课堂,使学生以“体验”这一完全主动的姿态去接受知识。但教学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有些活泼好动而自律性差的学生,往往会活泼的忘乎所以,出现“过头”现象,这样便不同程度地减低了其自身发展的速度,从而与其他学生形成了差距。如何恰当地解决知识能力与情意发展的矛盾,成功地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正是我们音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曹理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小学音乐教学法》 中等师范音乐教材编委会  上海音乐出版社  ,

3、《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2002

4.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此文获区中小学音乐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小学高段男生厌上音乐课    下一篇:新课标下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