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多一份亲切,少一份冷漠--让音乐学习充满愉悦的人文关怀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新的音乐课程理念、教学、学习、评价方式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一种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体验、发展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如何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音乐学习,从而获得愉悦的音乐体验呢?通过一段时间对新课程的实践,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在先进的理念走进音乐课堂的同时应该把快乐也带进课堂,应该用音乐为学生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
                                                   ——题记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
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采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益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创设优美宜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环境,以及使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愉悦的人文关怀中学习音乐,并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一、情感互激——让学生“亲近”音乐学习
音乐对人内心情感的激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体现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情感互激的教学气氛,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1、师生合作中的激励和爱
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建立亲密的师生合作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既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浓浓的师生情。当教师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合作者时,音乐课会变得温馨而愉快。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同唱、同跳、同演,或师唱生动、生唱师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新歌学唱时,我总要反复演唱歌曲多遍,用自己充满魅力的范唱引导学生感知、享受音乐美。每次唱时我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用征询式的语气问学生:你能随着老师的歌声想象一个画面吗?你能为老师的歌声加上动作吗?激发学生想加入其中的愿望。      
教学片段:
师:老师想为大家演唱一首歌,你能随着老师的歌声想象画面吗?
  (师充满感情地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生:我看到了五星红旗。
生:我看到国旗升起来了。
生:星星亮晶晶在闪烁。
生:还有蓝天、白云。
    ……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你能用动作把看到的画面表现出来吗?
生齐答:能。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来合作,我唱你们用动作表现。
(学生随音乐有的双手在头顶摆动,有的学一闪一闪的星星,有的学小鸟飞。)
分析:这种师生间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合作有利于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绪,师生合作中的激励和爱,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感到与教师更加亲密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

2、情境评价中的人文情感
新教材的人文性和趣味性给课堂即时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情境,第一册的单元主题分别是《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您好》、《可爱的动物》、《静静的夜》、《爱劳动》等等。每一课的内容均是围绕单元主题的人文性,以不同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展示了同一主题的人文特点,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人文情感。
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一种音乐情境与评价结合的方法,即以音乐作品的内容为评价情境,进行口头即时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片断:
师:请同桌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人演唱《大家来劳动》,一人表演劳动动作。
    (同桌学生随音乐合作表演)
师:你与同桌合作得好吗?觉得愉快吗?
生:我和X X合作得很好,我唱歌他“扫地”。
生:我觉得很开心。
生:X X的歌声真好听。
生:听了X X的歌声我觉得身上充满了力量。
……
师:X X小朋友听了X X小朋友的歌声感到很愉快,X X小朋友的听了X X小朋友的歌声劳动的劲头更高了。听了小朋友有力的歌声、看了小朋友愉快的劳动场面,老师也想来参加劳动了,你们能为我加把劲吗?
生抢着答:能。
分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音乐情感的相互感染、相互激励,创设了一种情感互激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充满了人性化的氛围中带着浓郁的兴趣声情并茂地演唱、“愉快地劳动”。
二、捕捉形象——让学生“真切”感知音乐
著名音乐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是情感的载体,音乐作品中表现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喜闻乐见的,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
1、 故事感染
故事以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一年级学生对故事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故事这一优势,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或创编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化浅显为深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乏味为妙趣横生,有利于学生对歌(乐)曲内容、情绪的理解、感受,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给音乐教学带来乐趣。
教学片段:
(学生随着《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吹喇叭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打鼓的声音。
师:大家的耳朵真灵敏。刚才的音乐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你们听懂了没有?(学生奇怪)老师听懂了,你们想听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有一位小朋友,每天做完功课后总要和他的玩具朋友门玩一会儿才睡觉,而且在玩完后总会把玩具整理好,在与玩具们道晚安后就愉快地进入梦乡。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玩具朋友们一个个从箱子里爬了出来,有的学解放军叔叔整齐地走,有的神气地吹喇叭,有的打鼓,个个神气十足的样子……

    

师:你们听懂了吗?
生齐答:懂了。
师:音乐也会讲故事,你们信吗?
(学生用怀疑的眼神和表情看着老师)
师:音乐也会讲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讲的关于“玩具兵”的故事,只要你仔细听,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听懂的。
分析:听老师讲故事激起了学生听音乐讲故事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教师讲述的故事的诱导下,欣赏时马上进入“玩具兵”的角色:有的学解放军叔叔整齐地走,有的吹喇叭,有的打鼓,个个神气十足。在听到乐曲中最后一串半音阶下行滑音处时,竟然都做起了“躲起来”的动作。哦,原来那时“玩具兵”发现主人醒了后惊慌失措而迅速逃回箱子的动作,真是生动、逼真。通过故事形象的感染,学生在听音乐时兴致勃勃,产生了愉悦的体验。
2、生活感受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美化生活。《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定的环节,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生活信息现实化,并为本课的学习服务,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认识生活,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与生活共融。
教学片段一: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导入
师:小朋友,你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到妈妈是怎样哄宝宝睡觉的?你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
生:妈妈给我讲故事。
生:妈妈喂宝宝吃奶。
生:把宝宝睡在摇篮里,还摇着宝宝。
生:妈妈把我抱在怀里,给我唱歌。
……
师:妈妈真伟大,宝宝真幸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妈妈唱的歌。(播放录音,看到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动了起来,有的左右晃动身体,有的“抱娃娃状”轻轻晃动)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受?宝宝睡着了吗?
生:歌曲很优美。
生:妈妈唱的歌很好听。
生:宝宝睡得很香。
生:宝宝很快就睡着了。
……
分析:“音乐就是生活”,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提起他们的兴趣,才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哄宝宝睡觉”的事来自于学生生活,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更有亲切、自然之感,有亲切难舍之情。

教学片段二: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表演
师:你会用怎样的动作和歌声来表演《小宝宝睡着了》呢?
(师弹奏钢琴,学生边唱边动)
师:你刚才做什么动作了?
生:我把宝宝抱在怀里。
生:我在摇宝宝睡觉。
生:我想睡觉了。
生:我给宝宝唱歌。
……
师:你们是用怎样的歌声催宝宝入睡的?
生:声音要轻一点。
生:要温柔一些。
生:要优美一点。
师故意问:为什么呀?
生抢着答:这样宝宝才能快点睡着。
师:让我们大家再来表演一遍,然后大家再来说一说、评一评。
(学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表演了一遍)
生:我们的歌声很优美。
生:X X 同学摇得太快了,宝宝会睡不着的。
生:我的动作是轻轻的、歌声也是轻轻的。
师:那我们能不能使所有的宝宝都睡着呢?
生:那我们再来一遍吧。(学生情趣盎然地又唱了一遍)
分析:“出色源于本色”。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是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学生对来自日常生活的知识经验非常感兴趣,会不断引发出各种活动、体验,将生活融入音乐,相信学生会更热爱生活。
3、多媒体感知
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教师用抽象的语言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是不容易接受的。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和音乐教学规律,同时考虑学生接受的特点,适当、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突破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使教学活动更富有动感,为学生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们在那里听到过国歌,看到过升旗仪式?
生:在奥运会上。
生:在电视里。
生:在星期一早上。
师:参加升旗仪式我们该怎么做?
生:向国旗敬礼。
生:眼睛看着国旗。
师:让我们观看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看了会有何感受?
    (播放课件: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生:解放军叔叔真神气。
生:国旗很美丽。
生:这首歌带给我力量了。
师:国旗、国歌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在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都会有无数人聚集在那里,等待着神圣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下面我们也来举行一次神圣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做得最好。
(音画同步:国歌声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分析:多媒体那一幅幅庄严的场景好像是对《国歌》的解说,使原本富有深厚内涵的歌曲,在视觉与听觉的互补结合下,变得浅显易懂了,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国歌》的力量,个个精神饱满的样子。
三、参与活动——让学生“动情”体验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1、 情景模拟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真实化的基础。新教材中的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快乐的一天 》、《三只小猪》、《快乐的小熊猫》和歌曲《大家来劳动》等等很多歌(乐)曲的内容都具有较强的情景性、故事性、趣味性,而一年级的小朋友又具有好动、好奇、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此,情景性表演很受学生的欢迎。如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这首乐曲可分两部分,前面部分音乐描绘了大森林早晨美丽幽静的景色,后面部分音乐活泼明快,那是“快乐的小熊猫”的形象。在复听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情景的模拟表演。
教学片断:
师:早晨的森林好美啊!小朋友,你见到过的大森林里都有些什么呀?你们能用动作把这个大森林展现出来吗?
(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随后问了几位学生扮演的是什么)
生:我是小花。
生:我扮演的是正在开放的花。
生:我是大树。
生:我是小树。
生:我是风。
    ……
(此时,老师发现学生的动作极富个性,其中表现“树”的动作就有四、五个造型:有双手在头顶作环状的,有双手上举作拍手状的,有双手在头顶随风摆动的,有双手侧上举的。花的造型有“盛开”的,也有“含苞欲放”的。)
师:小熊猫是怎样出来的?它们到那里去,去干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随着音乐纷纷扮演起了“小熊猫”的角色扭着身体走成一个圆圈,把水桶扔进了“小池塘”,再把水提上岸,然后两只小熊猫一前一后抬着水回家。)
分析:通过像“音乐剧”一样的情景模拟活动,学生仿佛就像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激发了学生对美丽大森林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充盈在学生心中的那份美。
2、歌曲演唱
“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活动。一年级学生发声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又缺乏科学的发声,因此,在唱歌时经常出现喊唱的现象,歌声毫无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歌曲中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体验、表达歌曲的情感,学会“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唱。
如在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演唱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喊叫着自己的名字,非常刺耳,破坏了演唱的效果,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到美,于是,我做了以下的引导。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的名字真好听。在歌声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你们开心吗?
生异口同声:开心。
师:老师听了心里感觉有点不舒服。
生奇怪:为什么呀?
师:怎么总觉得有人在跟我吵架。(师模仿学生的喊叫声)
生恍然大悟:我们的声音太响了。
师:那你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呢?请小朋友边唱边想一想。
(学生随录音唱,这是发现学生的声音自然、亲切得多了。)
师:这一遍唱完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比刚才好多了。
生:我心里很高兴。
生:好像还有人在吵架。
师:(继续引导)这次老师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如果有几位小朋友能愉快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名字的话,那老师就会觉得很开心的,相信我们大家也都会觉得非常快乐的。
(又跟着琴唱了一遍,发现学生的歌声比刚才更富有感情了)
分析:人人都有一副歌喉,每个孩子都喜欢歌唱。通过老师那富有暗示性的、又不说教的话语创设了一个充满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演唱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并表现着“怎样的歌声才是美的,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
3、体态律动
善于用形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是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另一个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音乐教学应给予有效地鼓励和引导,将音乐与体态律动尽可能自然地整合起来,将外部动作与内心体验最大限度地联系在一起,以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音乐兴趣。
教学片段:
师:你能用动作把一闪一闪的星星表现出来吗?请小朋友想好动作随音乐律动。
(生随音乐律动。有的学生做双手张合的动作、有的学生转动手腕。)
师:晴朗的夜空星星们闪闪烁烁,老师来找一找、看看哪颗星星最亮。
(引导并带领学生在每小节的强拍处做五指用力张开的动作和五指张开一拍一次转动手腕的动作。)
师:因为有了小朋友的参与,今晚的天空特别美丽,老师也想来表演了,朋友们,你们如果也想的话,就与老师一起来表演吧。
(师生随音乐边唱边律动,并按歌曲旋律的高低,双手的位置也作相应的高低变化。)
师:高高低低的星星把天空打扮得好美啊!看,星星们正在做游戏呢。
(引导学生随音乐双手在不同位置转动)
分析: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表现歌曲的强弱规律、旋律线条,使学生更好地遨游于音乐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到了歌曲《闪烁的小星》的意境美、曲调美,因此,学生带给人的歌声也很美。

在新教材中,我们看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看到了孩子们学习新教材的喜悦心情。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感动和喜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探索实践,努力使教材少一份陌生,多一份亲切;少一些枯燥,多一点趣味;少一些平淡,多一些激情。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每一堂课都在学生快快乐乐的参与、体验中度过。


参考文献:《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方案    下一篇:高段学生音乐课厌倦心理的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