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运用技术手段 探索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和生活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束缚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人对中国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优势与不足: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应试能力强;但实践与创新能力差,这与时代的发展很不适应。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显得万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在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下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好奇心是创造的源泉。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先生还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之创造力”,连小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好奇心是创造的灵感和源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古往今来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像爱迪生在小时候,看见母鸡孵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于是,他就想:如果我也蹲在鸡蛋上,能不能孵出小鸡呢?之后,他也真的这样做了,正是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好奇才成就了今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说,在讲胃内消化时,我们通常告诉学生胃液呈强酸性,可帮助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有的同学在上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胃液能帮助消化食物,那胃为什么不能把自己也消化掉呢?此时,尽管学生把老师的话题打断,扯的很远。但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寻找答案。当然,做为一名有经验的生物教师,课前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资料事先要准备好,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计能力,以便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像刚才提到的有关胃液能否将胃壁自身消化掉的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事先就设想到的话,那就很好解决。可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生物学网站,让他们自己通过上网去查找答案。当然,要提醒学生这与胃的结构是有很大关系的。

还有在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一《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当中,如果和以往一样,让孩子们通过研究阅读课文,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那很难给孩子一个形象的认识,对于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可能短时间内都难以看懂利用实验法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所以,我们就可采用非常流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一些有关响尾蛇捕食老鼠的视频资料和图片,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趣味问题的探究情境中,激发好奇心,培养创造欲,活跃思维,也为成功地上好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急需哪方面的科学发明的的信息,有关科学家或青少年因创造发明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更好的信息,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取得成就的信息等,如我国科学家存在研究可预防非典的疫苗,袁隆平院士研究出了产量极高的超级杂交水稻。使学生由感动到羡慕再萌出需要一别人可为,已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

二、改变教法,创造学习。

陶行知全集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得其所,要有整个的教育,平等的行动的教育,不要像现在畸形的教育。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是生物课上最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探究响尾蛇是根据什么追踪猎物的?”这一问题的教学,第一步就是情境导入。用搜集到的响尾蛇捕食老鼠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第二步是自主探究。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些和响尾蛇有关的信息,如响尾蛇的视力不好,看不清物体;响尾蛇的舌头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响尾蛇的眼睛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到较近的动物的体温等等,学生利用教师在网上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三步简称网上交流。学生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协作学习。教师辅助,第四步是归纳小结,学生得出结论,响尾蛇到底是根据什么来追踪猎物的。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最后也可提供一些检测题进行检测。

当然在进行探究学习时,也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在得出:响尾蛇是根据毒液的气味去追踪猎物的结论之后,还会想:毒液是由许多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引起响尾蛇的追踪行为呢?科学常常如此,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出新的问题,科学家们也就是这样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培养意志,加强实验

创造是需要顽强的意志的,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创造欲。只不过在创造的起始阶段或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被打击掉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先培养顽强的意志。如遇困难不要轻易退缩,跌倒了要学会再爬起来。也可利用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来鼓励学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着政治压力,在水稻扬发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

   

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而探索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型实验,如在介绍茎的输作用时,教材上是先讲“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由下而上运输的”,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实验为基础,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有的同学经过思考后,找到了实验现象更为有趣的一种方法。

(1)到一支百合,从底部将茎一分为二;

(2)准备两瓶不同颜色的墨水:一瓶红色,一瓶蓝色。

(3)将百合花的茎一边插在红墨水中,一边插在蓝墨水中,观察百合花颜色的变化。

结果学生发现百合花的一边花瓣变成了兰色,一边变成了红色,百合花变成了一朵双色花。大家非常感兴趣,由此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在讨论和争议中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多媒体、网络等住处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的结合,都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只有综合运用、合理运用、科学运用,才能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视频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体会《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创新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