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反思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今天,面对整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遵循其主要原则,有效开展整合实践,深化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2000年12月,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部长的讲话,引领着我国教育改革新动向,在全国掀起了“整合”浪潮,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笔者有幸观摩了许多区整合课,在学校里也组织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整合的优势,但是也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育现象不断进行着反思。

现象一:有些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整合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走过场”;而有些课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而缺乏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操作电脑,不是打字就是阅读屏幕上的电子文档,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能体现?

现象二:上整合课的教师不会做课件,制作课件的重任就落在几个电脑老师肩上。上整合课时,执教老师的背后,往往还带着电脑老师去做技术支持,上课时课件出了故障自己也没办法排除。信息技术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现象三:有些老师认为整合课就非得用网络或多媒体,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整合,于是不该用的也用了,如实验的操作以课件演示代替,费了很多心思去做实验动画,而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进行的实验操作的机会。这样的信息技术用得恰当吗?

现象四:有些老师认为,网络课就得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于是不管有用没用,只要相关就都放在课件里,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上整合课时,老师忙着操作电脑展示准备的资料,而学生大阅读资料,语文课成了自然课,整合课成了“四不象”。真的是资源越多越好吗?整合课又该怎样体现课程意识?

现象五:许多老师上整合课,只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中应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则是用者寥寥。很大的原因是硬件设施不到位,做课件需大量的时间。我们有背投的班级,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高,使用频率高。教材有配套光盘的连老教师也喜欢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只是青年教师的专利了。只是何时才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是表面的作秀?

面对整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该认真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反思一: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到底是谁整合谁?

查看文件资料,得到这样一个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我国著名电化教育家南国农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整合”的含义,他说:“整合不是综合,不是‘盖浇饭’,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这是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类比说明。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它的基本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2、信息化处理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本质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质量是关键,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反思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如何体现学科课程意识?

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应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整合目标,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需要出发,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也不能将学生的操作实践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代替,如操作实验等。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要把握好几个原则:基础性原则(即在信息技术资源选择上把关,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入手)、适度性原则(即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促其“好奇”转化为“好学”,教师课堂上的激发、点拨、演示、评价应适度)、主体性原则(即凸现学生是课堂“主人”地位,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软环境)。

反思三:很多老师认为,这些先进的技术只要电脑老师会就行了,自己只要会操作就可以了。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整合于学科课程教学中,它既是教师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对本学科比较了解,在设计制作时能够体现本学科的特色。因此,学科教师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信息技术作为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搜集组织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使之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因此,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是目前紧迫的事情。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文字处理软件,要会上网收集资料及收发邮件这些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制作课件相关的应用软件基本操作,如Frongpage、Photoshop、Flash等。各级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和培训的信息技术,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作为青年教师还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才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学科教师不可能都象电脑教师那样对各种软件比较精通,但是可以借助资源库或课件大师等软件完成课件的制作,遇上技术难题可以请电脑教师帮忙。

   

其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学生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要有上网浏览、收集、分析、处理和传递信息、网上交流等能力。因此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反思四:资源丰富了,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无尽的资源,它由浩大的互联网络资源作背景,也有针对教学的各软件公司开发的资料库。它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着教学环境的作用。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善于选择信息,教学课题的切入点要小,相关的信息也要有所选择,力求突出本学科特点,使之有机组合,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教师在提供资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师提供的信息要具有代表性、相对集中性,并适当留有空白让学生去填空,有利于学生去自由发挥才能,去探索地学习,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言论,又不因盲目地搜索资料而浪费时间。

例如曾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的《民居》一课,教师选择了江南民居为切入口,以周庄这一旅游古镇的民居作为江南民居的代表,以此让学生了解江南民居的特点,再指导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民居特点,以点带面,资源组织比较紧密。但是同样是民居,她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开始是以周庄的视频录像入手,创造虚拟的旅游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江南民居的古朴风味。又以民居的不同形式的画幅入手,指导学生去了解民居特点,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探索学习,体现了学科特色。教学效果非常好。

反思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该如何指导呢?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善。自主的、开放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

1、如果运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课件的导航,加强对网络学习各阶段的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创设一个学习主题,以引发学生积极地运用网络知识到网络中去自主地学习。可以避免学生迷失在网络资源里。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不要太多,使学生有时间集中注意力开展研究,不使研究活动流于形式。

3、在指导学生学习前,可以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情景相似的任务进行指导,以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并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4、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如: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以邮件形式提交作业,在BBS里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讨论相关的课题、blog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创作空间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反思六:如何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

现代化的教育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提。思想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实际的运作水平。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整合”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整合”保持持久的动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先进完备的设备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软硬件设备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实现“整合”的基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与态度,及其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课程整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整合能否顺利地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从理论到技术,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动力。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课题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改革,同时还扩大了学术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教师间形成合力,有利于推进整合的实践研究。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今天,面对整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们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遵循其主要原则,有效开展整合实践,深化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下一篇: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整合的建立及难点突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