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老调新“谈”——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老调新“谈”

——浅说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永康市实验学校  吕阳春

 

摘要:学生的学习好差是客观存在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禀赋的不同,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甚至可能是教育因素造成。在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来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避免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两极分化的情况发生,并为儿童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课   实验探究    两极分化    有效教学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为科学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互动、主动参与是科学课堂主要形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学习方法。然而随新课改不断深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探究学习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同学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是认真而主动的,对实验探究的热情是相当的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非常的仔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同学基本上就是配角或陪衬,甚至是没有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这在“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的科学课堂发展下去,不只影响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更严重的是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既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不是新课改的产物,只是新课改下的“两极分化”更具危害性。究其原因有:                    

(一)积极主动好求上进者发展提升的空间更加广阔

在新课改之前,学生主要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学生表现在学习上的差距不是太大,可以说是有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富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大部分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新课改的课堂成了这些学生的舞台,也为提供这部分学生向上分化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二)基础薄弱又缺乏主动学习的责任心,等于压缩自己的发展空间

和上面同学相比,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上课不发言,讨论当听众,实验操作当观众,甚至不做观察记录。《科学》的学习是以经历探究过程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的,这与其他课的探究学习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没有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同学就出现懒于动手实践、不积极参与观察发现,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这类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新课程条件下,由于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情况很不一样了,学习困难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的参与,实际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探究的机会越多、时间长,这些学生失去的也就越多,固而也就成了化分的另一级。.教师创设问题、设计实验往往都从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出发,而这恰恰又是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所最缺乏的,自然也就成了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课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和过程中,虽然显示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氛围的热烈,但是由于小组成员往往是好、中、差搭配,容易形成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既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违背了以好带差的初衷。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属,甚至是受排斥的对象,而讨论、汇报小组成果时就更没有他们的发言席位了。这样这部分学生向另一级分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科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并不复杂,但是容易被科学课堂这种特殊的探究学习形式所掩盖,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学生产生两极分化与新课改的宗旨是不相符的,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多角度、不同方位为这些学生着想,以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发生。

(一)面向全体,改变观念,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

聪明、好学的孩子固然人见人爱的,但是社会需要和职业操守告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关注所有学生。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只要付诸爱心、和风细雨、对症下药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展,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参与探究学习,多用鼓励性评价,建立学生的成功信心,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从而实现转变并不是不可能。各学科有关差生转变的案例、经验并不少见,在我们科学课里同样可以借鉴。同时,在设计实验时把操作难度降低一些,让实现现象明显些,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多关注、多激励,充分调动让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从简单的开始,帮助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平时,给学生布置一些信息收集、准备实验材料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去完成,养成主动参与、自觉完成的学习习惯。

(二)缩少小组成员的层次差距,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科学课是最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科,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分组方法——好、中、差搭配,这种搭配固然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但这往往成了学优生展控的舞台,造成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听众的主要原因。“《科学》这门课是需要实验、需要动手操作、需要人人参与体验过程的”,其实“分层次教学”在小学科学的小组探究学习中是很适用的,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操作能力的实际情况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可以避免被他人包办一切、代替一切的结果,而老师也可以有更多机会、时间给予这些学生的关注、帮助和辅导,很好地阻止了他们的分化发生。例如在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的教学时,我就有意识把几个平时懒于动手、不参与小组实验操作的学生分在一个组,这样他们就不能再当观众、做听众,只有自己动手完成水、洗洁精、食用油三种物体的流速的比较实验。虽然他们完成的探究任务要比其他同学化费更多的时间,既便如此,他们至少经历了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自己的成果,其实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部分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能力,而且还会缺少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甚至会流于形式。

(三)、变换分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同一组织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生兴趣的。科学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分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避免长时间采用一种分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在分组探究学习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在不同的实验活动中小组的成员要经常进行调整,在实验材料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小组分得小些,甚至是个人独立完成。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要求学生对温度计进行观察、探究,并对发现作具体的记录,原本安排四人组成一个探究小组,在教学中就发现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探究学习,后来我改变初衷,让学生每人一支温度计,独立完成对温度计的观察探究,之后同桌间交流讨论,避免了部分学生陪衬附属的角色,而在科学课可以这样安排的内容还有很多。

(四)发挥探究记录本的作用。

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学习成果体现方式,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依据,老师可以从记录的结果上了解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情况。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我就要求学生有专用的实验记录本,记录科学探究学习中的观察发现、原始数据、实验过程,甚至是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每次探究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记录,并且及时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参与的程度,了解探究成果、学习的轨迹,以便修正及时教学策略。对记录结果做得好的或有代表性记录进行表扬和展示,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及时补上。

 

学生两极分化并非只发生在《科学》里,只要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加以关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主动承担学习中的责任,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实验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是可以避免向低级分化的。

 

                                                                 

参考书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

傅圣瑾《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

靳玉乐《合作学习》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韦 钰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析小学科学课外延伸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科学教师课程资源库的模块设置及其结构特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