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常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些科学本身是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常识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索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学生自觉而主动的学习将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性学习要求常识教学要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既然是探究性地学习常识,那么常识教学就必须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而不能主要采用灌输式和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了。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探求意义的经历”,这名言同样适用于常识教学。因为在常识教学活动中,与科学研究一样,使学生通过自行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积极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开放式的、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更有利于让学生对自然常识事物的探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探究环境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教师树立探究观
  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永远是帮助学生的伙伴。要推进探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必须转变。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传授者”。探究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的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经过探索后亲自发现和领悟它们。它要求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引起和激励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上。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观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探究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思维能力的
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它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养成一种探究的意识。
3.宽松的教学氛围
  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无论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考虑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对回答错误或通过探究得出错误结论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应该允许学生再思考再实践,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形成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养成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式与方法。
(一) 敢于探究
  探究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
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独特的见解。但探究的习惯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养成,对探究的方法,学生也是不断地吸收与掌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常识学习中,就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究性学习空间。逐步使他们勇敢地跨出探究的
第一步。敢于探究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1.引导启发:制定正确的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诱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如在常识第六册《蚯蚓》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就能预测到当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蚯蚓时,有许多同学见到蚯蚓就害怕,因为平时很少有学生去碰这种粘乎乎的小动物。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采用了教师演示来消除学生害怕心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作出表率,他把蚯蚓放在手心上、手背上、然后与蚯蚓进行亲密“接吻”;并向他们介绍美国孩子在探究蚯蚓过程中的大胆举动,教师的示范消除了学生心理障碍。学生也纷纷动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如:蚯蚓为什么总是向潮湿的土壤中爬去?蚯蚓是吃什么的?蚯蚓有没有眼睛等等提出了许多问题,勇敢地迈出探究的第一步。

 2. 知难而进:分析原因,敢于提出自己想法,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就应进行适时的引导,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如在常识第九册《热气球》的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分组制作一只热气球,当第一次试飞时,许多小组因对材料缺乏足够认识,往往都没有取得成功,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大家进行分析原因,并能根据提出意见作进一步的改进。当一只只热气球飞上“天”的时候,还没有成功的小组就非常着急。这时教师应主动前往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
(二)善于探究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它必须要持之以恒。学生应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并逐渐在学习中养成探究习惯,使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习中一些难点,有些从表面现象看起来甚至像似一道比较“难以逾越”障碍。这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使学习化难为易。把探究作为一种自我学习的需要,逐步养成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水的浮力》这一课中,当学生通过实验都感受到水对浸入水中的物体都会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时,教师提出水对沉在水底的钩码是否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时大部份学生都会说没有,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此时的学生有的用弹簧称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有的用手在水中掂量着钩码的重量;有的用弹簧称水中钩码;也有的用弹簧称钩住水中钩码往上提,看弹簧称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与分析得出水对沉在水中的钩码同样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就这样一个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自主探究中逐渐地找到了答案。在常识课中学生想往动手,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在探究中解决新问题,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乐于探究
    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乐于探究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1.有疑必探:学生从好奇到好疑,从疑问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探究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常识第六册《压缩空气》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皮球,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皮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又会恢原?为什么有的球弹性好,有的球弹性差?带着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得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再带着一个个问题去探究,问题在不断地产生,探究不断地在发展,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2.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主动进行观察,搜集信息,并主动提出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只要你对它发生兴趣,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与收集信息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平时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报刊收集信息的习惯,也可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为学生资料的收集作示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收集与整理资料,从中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在课堂或课余交流,不断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培养能力。

如五年级一位学生在一本杂志上收集到这样的一条信息:解放军某部一位战士在边境树林里巡逻,突然间被一条大莽蛇缠住,战士与莽蛇进行搏斗,但却被蛇越缠越紧。在这时这位战士忽然想起学校上课时,老师曾讲到蛇是冷血动物。这时的他马上一动不动,蛇也不再加紧对它的缠绕,随着太阳渐渐的升起,蛇慢慢放松对他的缠绕,最后离他去。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收集与传播,能逐渐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兴趣。有许多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嘎然而生,如:什么是冷血动物?战士不动,蛇为什么也不动了?阳光照到蛇的身上,蛇会有怎样的一种感觉等等,学生也会带着许多问题去寻找新的答案,这样的学习会形成一种良性学习循环。并集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的能力为一体,对常识的学习也乐在其中。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的过程中进行。恰当运用探究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观察中探究
    观察作为一种感知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有意识地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观察也是一种能力,它和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观察能使学生产生灵感和创造力 ,观察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探究,在观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如在教学完第八册《动物怎样运动》后,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蚂蚁是怎样行走的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先走右边3条腿,再走左边3条腿;也有的认为是前2条腿先走然后再带动后面4条腿,众说纷纭,各抒已见。这时教师在蚂蚁的6条腿上涂上红墨水,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学生从小蚂蚁行走后留下了一串“三角形”的痕迹中,看清了蚂蚁行走的方式:它身体两边各有3条腿,每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分别组成两组“三角架”,当第一组“三角架”举起迈步时,第二组的“三角架”支撑身体,保持平衡。但同一组的三只足,并不是同时举起,而是有先后之别。观察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能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长远而持久的影响。   2. 在实验中探究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构建的结果,即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中,通过活动发生的一种内化作用。而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探究,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而实验能让学生真正去亲身经历一个典型事例,像科学家那样去动手操作,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电磁铁》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先让学生模仿教师演示制作一个电磁铁并去吸引铁钉,然后让学生数一数能吸引住多少只铁钉,并把它记录下来。通过统计发现许多电磁铁所吸引铁钉的数量不一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电磁铁还能不能再多吸引一些铁钉呢?在教师的激发下有些学生发现多加电池的节数能使电磁铁产生更大磁性;再次比较又发现电池节数相同的电磁铁所吸引铁钉的数量也不一样;学生又另僻途径找到了增加电磁铁线圈的匝数也能增加磁性的新的答案。
  从以上学生实验结果看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得出不同的线圈匝数能吸引铁钉数量不同,线圈的匝数越多,吸引铁钉的数量也就越多;电池节数增加,吸引铁钉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同一电磁铁内线圈匝数和电池同时增加,那么它吸引的铁钉更多。上述例子中可以说明,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用验证自己的假设,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3. 在合作中探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运用。在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的交流所产生效应远大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在小学常识的教学中通过具体形象观察和动手操作,需要归纳出较为抽象的现象、性质、特征、特性等,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来完成,并且合作教学还能起到启发帮助后进生进步的作用。
    合作的方法与形式比较多,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合作、可以在观察中合作,可以在实验中合作,也可以在讨论中合作。合作能增加学生间情感和语言交流,合作能增添课堂教学气氛,合作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它能使学生为小组成功而欢呼,为小组失败而捶胸顿足。
    探究将是今后常识学习的主要方式,常识的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并把他们所学的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常识的探究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常识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书目:
1. 2001年《小学自然教学》第5期。
2. 2002年《小学自然教学》第3期。
3. 《小学自然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4. 科学课程标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同意,请举手”—关注科学教学中的讨论    下一篇: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生命——学习科学新课标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