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课开展科技活动的设计策略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科学课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除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完全实现。课堂有老师的主导、参与和协作,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进行。然而,学生要在课外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就需要利用自己已经建构的科学素养比较独立地进行,这显然比起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学习来,是一个质的飞跃和发展,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在落实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达到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开展好科技活动。”那么,如何设计科学课开展的科技活动呢?就此谈谈自身的几点设计体会:

  一、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建构人的科学素养不同建构建筑物,他必须还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另外,建构起来的科学素养是不是适用,需要在科技实践活动检验、修正和完善。
  二、设计活动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参与科技活动才是自己大展拳脚的地方,是自己得到锻炼发展才华的好天地。达到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建构科学素养的目标。
  三、设计活动的类型:
  (一)、结合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观察、研究、认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
  过去,一部分教师把教育的归宿放在“知识”上,忽略了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只注重知识的获得,不注重活动过程的经历,更谈不上科学素养的建构。
  现在,“科学课是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现在科学教育的归宿。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这些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熏陶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步得以建构。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周围的一切有利条件,结合课堂教学已建构的科学素养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逐步使学生形成时时观察、事事观察的习惯,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达到知识得到验证巩固,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方法得到不断积累。并在课外科技实践锻炼中逐步熟练而形成技能技巧,同时使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安排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研究、认识的内容是:大树、小动物、我们的身体、水、纸、米饭等身边常见的物体,科学科的其他各册教材涉及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观察、研究内容,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科学素养建构基础,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认识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巧妙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这方面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并不断激励学生坚持下去而逐步形成习惯,促使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结合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等环节。科学探究的环节之中,最为关键的起始环节还是在观察研究认识事物和现象中,能够敏锐地发现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科技实践探究活动就无从谈起。
  课程标准下的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例如:教科版起始年级教材的第二单元(《动物》)中,在学生观察“蜗牛”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而得出:“在观察活动中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在以后的科学探究学习中更加强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如:《溶解》单元中,教材设计充分体现出了“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且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意图,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及其素养。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有类似的设计和安排,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课外科技实践探究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及其素养呢?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就必须设计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能够研究的问题,并自觉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养成接触世界、探究世界、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的良好习惯,实现“桥”(教学过程是桥)与“路”(学生自觉进入客观世界进行科学研究是路)的有机联系。
  教师设计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要做到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发现问题,还要能够让学生有心向去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自觉进入科技实践探究之中。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水”进行科学观察、研究、认识后,安排学生在课外,对身边的“水”进行更深入的科技实践研究活动。经过引导和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研究了以下一些有趣的问题:(1)自来水和矿泉水看来没什么两样,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自来水?(2)纯净水又是一种什么水?(3)为什么大寨河里的水,一点也不清澈而且还有怪味呢?(4)为什么学校的井水烧开后水垢特别多(一水瓶中有200毫升水垢),而我家的井水烧开后水垢特别少(一水瓶中有5毫升水垢)呢?(5)据报道一些水域污染后,水中的动物都死去了,这样的水对人肯定有害,对植物有害吗?植物被这样的水浇灌后,动物还能吃他它吗?这样的水渗入到地下后,变成清澈的地下水,这样的地下水抽上来可以饮用吗?……
  (三)、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动植物为切入点,从观察、研究、认识动植物和饲养动物、种植植物中,培养学生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科技课外实践研究活动。
  对动、植物的认识研究及其种养殖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结合这一内容设计、开展相关的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途经之一。根据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促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活习性掌握种植养殖技术,进行观察、研究、认识和种植、养殖活动来进行设计科技实践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种植养殖技术:可以对它们进行实际的观察、研究、认识;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还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请教他人等方法获得。但在具体种养殖过程中,由于各地不同的环境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认真观察研究,发现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到适合当地种、养殖该动植物的技术和规律,从而达到成功种、养殖该生物,以利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建构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了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的农作物、花草、水果、蔬菜、食用菌、肉鸭、蛋鸡等的试验性种养殖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
  (四)、结合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并根据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改进和创造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
  能够观察出事物的优点,是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之一。能够观察出事物的缺点,是创新事物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制造出新型事物创新;用一种事物的优点去弥补另一种事物的缺点也是创新;发现事物的缺点想法进行改进,克服了缺点也是同样创新……所以我们教师要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生产和生活中对常见的事物,即生活用品、常用工具、玩具等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例如:学生将手动玩具改成机械自动玩具,将机械自动玩具改成电动玩具,将玩具机器人的优点移植到玩具狗上去等。
  (五)、结合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熟练使用工具,认识工具的结构和原理而高效利用工具,并根据工具的优缺点对工具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
  人类不断探究世界,进而创造出适用于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各种工具。能够学会有效使用工具也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如果不了解这些工具的结构和原理,那么要有效使用这些工具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和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结合学生原有认知,设计适当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种工具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轻松了解其结构,懂得其原理,达到能够熟练地有效利用。例如:在教学《使用测力计测力》时,让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的方法:①认识工具的结构和原理(阅读说明书和子细观察思考);②检查工具是否合乎标准;③按照使用步骤进行试用;④进行练习,达到熟练使用。然后,教师再设计课外研究活动让学生认识使用杆秤、磅秤、台秤、电子秤等,以及学生身边的其他新工具。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有效使用各种工具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
  (六)、结合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发现相同事物出现的差异,寻找其原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趋利避害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
  在科学观察中,能够将同一种事物中的差异观察出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能够找出差异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能够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现就能够有所创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到的学生身边的相同事物出现的差异,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课外科技实践研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观察到自家的杜鹃花和另一位同学家的同一种杜鹃花出现了差异。于是,他们就开始分析观察搜集材料,最终寻找到发生差异的原因,得出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该植物生长,什么样的环境不适合该植物生长,进而想办法改良环境,使植物根据他们的需要生长了。
  (七)、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疑点问题,开展课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普及科学知识等设计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教育要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社会,教育又怎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热点、焦点等关键之所在设计开展课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如:我们结合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开展的《什邡市城市水域绿色环保调查研究活动》(该活动荣获四川省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药物广告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八)、结合课堂教学与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培养学生关心、了解、认识现代科学发展新成果的习惯及其科学素养来设计课外科技实践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知识不断翻新,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课外实践研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收听电视广播,阅读科普书籍、报刊杂志和查寻科普网站进行了解认识新事物,再通过研究、讨论、交流,以增长科学知识,增加阅历,开阔视野,了解科学新动态,激发兴趣和爱好,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的志向。例如:克隆技术、神州载人飞船、探月工程、转基因生物、彩棉等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研究活动认识的对象。
  总之,通过各种课外实践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给予学生交流、辩论、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到: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学习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实践研究活动相结合,学习才能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下一篇:科学课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