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音乐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我们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孩子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培养 节奏感 渗透  各科教学

【正文】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正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音乐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必须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儿童共鸣的就是韵律,而韵律必须以节奏为基础。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幼儿的基础水平,从感受音乐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

一、游戏法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幼儿对音乐有兴趣,这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让幼儿乐在动中、乐在趣中、乐在奇中、乐在赛中,乐在创造中、乐在参与中,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地感受着,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来势必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就是普通的节奏谱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示以更好的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如: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如果用枯燥的视谱演奏的方法来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如果我们以母鸡下蛋的声音(咯咯哒 咯咯哒)来形象的比喻,相信孩子们掌握起来就会很容易。再如游戏“两人三足”,该游戏是一项注重节奏感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身运动的体验来感受节奏的快慢。幼儿期主要是建立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在引导幼儿认识四分音符时,教师可以让孩子变成“两人三足”走路,可以用低沉的“矮人”的音乐弹出四分音符节奏,幼儿则按照教师弹出的节奏前进。如果两个幼儿感知的节奏一致,并按照节奏同时迈出步伐,他们就能顺利前进,否则就容易摔倒。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参与,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体会节奏感。而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即孩子游戏时,教师在旁边观察、了解幼儿对节奏的感悟力,及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幼儿在按四分音符的节奏走路时,肌肉的协调运动,精神的高度集中,身体的运动信息刺激大脑,形成了条件反射,从而加强了其对四分音符节奏感的感知。当然八分音符的掌握方法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用“高人”的音乐弹出四分音符,使孩子先协调好步伐,然后再加快速度,改弹八分音符的节奏。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生活中再难的事情只要把它演变成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他们的印象才会深刻,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要想达到我们教师预设的效果,首先孩子兴趣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前提,只要他们充满兴趣,那他们就不会感觉那是一种很枯燥无味的练习,孩子乐意学,兴趣浓厚。那我们老师上课就轻松多了,而且整个活动教师与幼儿都会始于快乐,并且也结束于快乐中。

二、语言法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幼儿从出生后,时时处处都在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小让幼儿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

 儿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尽快地理解歌词内容,掌握节奏,我们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来朗诵歌词进行,尽量把儿歌固有的节奏读出来。如:台湾的叙事性民歌《蜗牛与黄鹂鸟》,我们可以用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啊门啊 前一棵 葡萄树……)

的节奏进行朗诵,这样幼儿既能感受节奏的韵律美又能更快得地记住内容。

三、引导幼儿用耳倾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

幼儿生活在音乐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处不在。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萌发探寻节奏奥妙的欲望。我设计了“小医生”、“钟表店”、“划龙船”等活动。在幼儿周围放置了听诊器和许多钟表,让幼儿通过听觉亲自感知“嘀哒嘀哒”的时钟声;“铛铛铛”的敲钟声;“咚咚咚咚”的心跳声。然后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节奏,如“哒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咚咚咚”的打鼓声;“笛笛笛”的喇叭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在幼儿亲自发现和感知声音节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幼儿听辨节奏。如放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的乐曲,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一边拍手一边唱歌;一边跺脚一边唱歌。

四、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就是要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以节奏感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他所创造的人体打击乐,是向幼儿进行训练的一种很可取的教学方法。这种人体打击乐,是以四肢为“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等动作,奏出动听的节奏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人体打击的伴奏方法结合音乐教学内容,结合唱歌、舞蹈、音乐游戏及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具体做法是:

(一)在律动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拍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有节奏变化的律动曲。在教学这首歌时,用拍手、跺脚、拍肩、点头等动作,编成律动教给幼儿,根据节奏不同、强弱不同进行练习。幼儿通过四肢活动,拍打出比较动听的节奏来,这样幼儿对这首歌不但学得快、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二)在唱歌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在教幼儿唱歌时,应采用让幼儿点头或拍手为歌曲打拍子的方法。如在教《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时,让幼儿一边唱一边拍手,这样即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活跃气氛。

(三)在音乐游戏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游戏是儿童的伴侣”。幼儿需要游戏,同时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它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音乐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这是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形式。如“开火车”的游戏,它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和单色的变化,使幼儿即兴发挥的能力。“开火车”游戏乐曲表现了一列火车从车站缓缓开出,节奏鲜明的音乐,激发了幼儿形体动作的反应,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为音乐生动造型,促进了幼儿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

(四)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培养节奏感一般从二拍子开始,其次四拍子,最后三拍子。教师要让幼儿置身于愉快的活动中,进行一些节奏感的基础训练。我设计了“赶花会”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赶花会的情景。幼儿的动作可谓千姿百态:有的脚走碎步双臂舒展抬头四处张望,表现在欣喜的观望热闹的场面;有的幼儿脚踩十字步,边走边哼曲;有的走着弹簧步,手摇扇子,一副悠闲快乐的样子;有的幼儿把可能看到的泥娃娃的滑稽动作和表情活灵活现地做了出来,更有趣的是有的幼儿随音乐节奏哈哈大笑,充分表露出赶花会时的开心心情。

培养速度感是节奏教学的重要方面。要让幼儿的整个身体感受音乐,使动作和速度合拍一致,节奏动作能明显地表现出音乐的速度。如听《进行曲》,就引导幼儿做出走步、扛枪、举旗、拍球、做操等快速有力的动作;听到《摇篮曲》时,就启发幼儿将缓慢的感觉表现出来。教师可将速度加以变化,或快速慢速交替进行,或渐快渐慢相互转换,让幼儿能根据音乐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动作速度。

五、充分利用乐器敲打节奏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应在教室中布置音乐角,放置一些打击乐器(可以是自制的,如可乐罐里放一些沙粒),能让幼儿随时取用。教师不要把演奏乐器想得很难,教学不是为了表演,所以应把演奏乐器看作是节奏练习的一种形式。开始可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如木块、筷子、瓶子及装沙子的盒子等)敲打着玩,让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发出不同的音响。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及音色等,并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如铃鼓能拍、能摇,还能敲击鼓边;用鼓棰敲击鼓面和鼓边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这些发现都能促使幼儿以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并主动参与演奏活动。

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我就组织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合节奏。首先指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曲,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简单的乐器)合着节奏敲打,幼儿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并从中获得配乐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放些节奏明快的乐曲录音,鼓励幼儿为音乐配节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随意的环境中参与演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并不是训练好了才能参加,而是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地尝试自己的能力,而教师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引导、点拨,促进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经常给幼儿这样的机会,对提高幼儿的节奏能力是很重要的。

六、引导幼儿创作节奏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不是只强调节奏的训练,而是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思维。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节奏“火车”游戏中,我要求幼儿换个自己创作的不同于别人的节奏。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同时他们不断地学习同伴的节奏,又敢于超越同伴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竞争的气氛。我也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有时我假装跟不上孩子们创作的节奏,天真的孩子们会鼓励我:“再来一次”。当我准确无误地模仿出时,孩子们就兴奋地为我教学。在这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听辨能力及节奏感均不断提高。

 又如在创作“娃娃春游”打击乐时,我引导幼儿讲述主题大意:春天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坐上旅游车去春游。春风轻轻吹,鸟儿叽叽叫,好象在欢迎我们。公园里,花儿红、草儿绿;柳枝飘、桃花笑,小河里游着快乐的小蝌蚪。小朋友唱啊跳啊,玩得开心极了……,接着,我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各自思考选用什么乐器,打什么样的节奏,并说说理由。如有的幼儿选择钢片琴,用较缓慢的节奏表示太阳漫漫升起来了,有的摇铃鼓表示小蝌蚪欢快地游等。通过交流,比较、分析、评价,最后一致赞同的演奏方案。这种表现群体合作的创造,把学习技能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融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乐曲的情感胜于演奏的技术,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

七、节奏感的培养可以渗透在各课教学中

节奏无所不在,让幼儿感受,不仅仅能在音乐活动中体验,还渗透在各种活动中。如语言活动中诗歌的朗诵富含韵律;美术活动中的点线面也可以有节奏的体现;计算操作中也能创造出节奏新旋律;体育运动更需要把握节奏才能做出协调的动作来。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只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处处都可以引导幼儿发现节奏,感受节奏呢!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幼儿在学习和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幼儿音乐教育就象浩瀚的宇宙星空,理论也是百家争鸣,但是,只要有一颗细致的心,相信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指路明星,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吧!

【参考文献】

1、《关于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讨论》,刘枫主编,南方出版社,2007年1月。

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沈建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3、《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志华主编,1988年12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视域下幼儿成语有效性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节奏乐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