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文言文读之教学四部曲——《伯牙绝弦》教学例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太平小学  陈海琴

  【摘要】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新编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课文文言文占30%,高中语文课文文言文占40%;小学教材相比起老教材,有意识地选入4篇文言文,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实现小学文言文教学承载基础的任务,笔者从文言文特点入手,即从“声”“气”出发,结合《伯牙绝弦》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读之教学四部曲,即反复吟诵,读通文律;理解字词,读懂文意;潜心会文,读透文心;整合资源,读宽文本。

  【关键词】文言文  读通  读懂  读透  读宽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新编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课文文言文占30%,高中语文课文文言文占40%;小学教材相比起老教材,有意识地选入4篇文言文,实现了零的突破。编者此举意在为中学文言文学习作奠基。

  那么,小学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承载基础的任务?各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从文言文的特点入手。文言文虽文字简约,却寓理其中,意义深远;虽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清代姚鼐等人为此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伯牙绝弦》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小学文言文教学读之教学四部曲。

  一、第一步:反复吟诵,读通文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朱老夫子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即反复吟诵。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文言文时代久远,阅读难度高,这对于鲜有古文言语积累的学生来说,光靠自身的反复吟诵,恐怕不但不能达到流畅阅读之目的,反而使学生失去阅读文言文之兴趣。故此,教师还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因素,引领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应有的节奏和特有的韵律。

  1.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的字多因为年代比较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言文中很多字词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一些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保留古音的地名等。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句,就需要我们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只有读准每一个字音,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原意。

  2.读出节奏

  文言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文章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停顿。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正确的节奏,对于正确理解课文至关重要。反之,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主要依据的是文句的意义,只有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才能读出文章原有的节奏,不会读破句。

  3.读出韵律

  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文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练习朗读,反复吟诵,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不仅可以充分领略文言文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对内容的理解。

  [案例]笔者执教《伯牙绝弦》引导学生“读通文律”的教学片断:

  1.读准字音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再指名朗读,重点纠正学生读错的两个字“期”“弦”。

  2.读出节奏

  出示标有节奏的课文,请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再指名学生朗读。

  3.读出韵律

  (学生很机械地读出课文的节奏)老师授予朗读技巧并作范读,请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中“谓”“世”之间的停顿及气息的控制,读出古文的味道。

  以上教学片断,“读通文律”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尊重学生的学情,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朗读指导力求层次清晰、有实效。一是读音,抓易读错的“弦”“期”的正音,有的放矢;二是停顿,老师提供停顿范例,抓学生停顿的难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一句示范纠正,既突破了朗读上的难点,也为学生的读懂文意奠定了基础;三是韵律,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老师适时地进行范读,使课堂弥漫一种浓浓的古味,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第一面”,对文言文有了良好的“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朗读水平。

  二、第二步:理解字词,读懂文意

  钱梦龙先生曾有言,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自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而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但由于学生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为此,教师就有必要引领学生充分借助注解、工具书或联系语境,弄懂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进而读懂文意。

  1.借助注释,大致了解文意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这一要求既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读懂文言文文意),也为读懂文言文提供了方法(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注释因直接呈示于文本,方便快捷,更能被他们接受。故此,借助注释就成了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重要也是第一凭借。

  2.联系语境,突破关键字词

  文言文虽年代久远,但与现代文仍有相通的地方,许多词句学生完全能够正确理解。如果字字落实,不但学生会感觉学习枯燥,也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看注释仍无法理解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自主合作学习。这样既抓住了学习字词的关键,又减少阅读上的无用功。

  3.组织语言,叙说文章内容

  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翻译外文的三条标准--“信、达、雅”。信,即准确译出原文意思,不漏字不曲解意思;达,即译文通顺连贯无语病;雅,即用词讲究,语言优美等。这三条标准,亦可用于文言文的翻译。但由于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仅停留于“理解基本内容”,因而翻译文言文应定位于: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说文章内容。

  [案例]笔者执教《伯牙绝弦》引导学生“读懂文意”的教学片断:

  1.自主阅读(出示温馨提示)

  第一遍读文:参考注释大致了解全文意思;

  第二遍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未注释的六个关键字词(善、若、念、必、得之、谓、复)。

  第三遍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内容。

  2.反馈交流

  (1)突破关键字词--这六个关键字词,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重点理解“善”在两种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质疑问难--除了这几个字词,你还有不理解的字吗?

  (3)叙说文章内容--理解了故事中字词意思,接下来,谁能用自己的话从上到下说一说这个故事? (指名2位学生说故事--同桌互说故事)

  以上教学片断,“读懂文意”训练分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成果、质疑问难,力求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读懂文意。一是大致了解大意,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二是突破关键字词,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从学情出发,找出难解的六个关键字词,并对“善”字进行重点点拨,有效地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三是叙说文章内容,这项训练主要看学生的语言组织,教师抓住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说故事,降低了学生译文的压力,促进了学生说的兴趣。

  三、第三步:潜心会文,读透文心

  读透文心,就是不轻易放过一个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含义和意趣。要读透文本,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对文本的含意和意趣了然于胸,悟出它的个中味来。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才能创生出灵动的课堂。

  1.直入重点,深度对话

  新课程改革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文言文相比现代文短小精悍,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学中更须找准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处,直入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从而省时高效地读透文心。

  2.发挥想象,创生文本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言简意赅”。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创生文本,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气氛。

  3.批文入情,激情朗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知音第四十八》)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写“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学生若能透过字表,批文入情,就能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读出文言文的“经”和令人心动的“弦”,并付之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

  [案例]笔者执教《伯牙绝弦》引导学生“读透文心”的教学片断:

  1.深度对话

  (1)伯牙和钟子期谁是谁的知音?

  (2)从哪些句子读出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说说你的理由。

  2.创生文本

  想象一下,子期还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得哪些动人的景观呢?

  3.激情朗读

  (1)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证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吗?

  (2)想象仿说,激情练读(出示句式)

  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

  指名填读(4人)--师生对读。

  (3)师作深情小结过渡到最后一句,并作朗读指导。

  以上教学片断,“读透文心”把握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体悟文本情感,力求走近文本,又跳出文本。一是深度对话,抓“知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第二、三句,与文本对话,初步解读“知音”的内涵;二是创生文本,抓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琴声中的其它动人景观,既丰富了文本,又深化了“知音”的内涵;三是激情朗读,从读文到仿文练读到中心句的激情朗读,使学生对“知音”的解读走向立体和丰满。

  四、第四步:整合资源,读宽文本

  新课标强调:“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同样,学生要熟练掌握和理解文言文词句,也需要大量文言文材料的刺激。因此,每学一篇文言文,教师可给学生适当“加餐”,补充一些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的材料。“有了这些拓展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3]

  1.链接背景,领会内涵

  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于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无论是写实派还是浪漫派)。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正所谓“言为心声”。故此,在阅读文言文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领会作品内涵。

  2.提炼主题,涵养性情

  “语文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4]而这些“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字所蕴藏的正是文本主题,文言文亦是如此。为促进学生与作者视域的自然融合,有时需要我们链接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情怀、积极的价值引领中启迪思维、涵养性情。

  3.举一反三,拓展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有益补充。这对于篇幅有限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更需举一反三。为此,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例如作者其余知名作品、同时代背景下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同文体的作品等),供学生阅读,以丰富其古文积累,逐步提高其古文阅读能力。

  [案例]笔者执教《伯牙绝弦》引导学生“读宽文本”的教学片断:

  1.质疑问难,链接背景

  (1)大家在为伯牙断琴绝弦谢知音动容的同时,有没有产生疑问?

  (2)整理疑问,链接伯牙在做乐师时的背景故事。

  (3)指读故事后问:大家是否明了伯牙“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原因?

  (4)(配乐)师深情小结至最后一句,引导学生有感情齐读。

  2.提炼主题,涵养性情

  小结提炼“知音”主题,链接薛涛、牟融、李白、孟浩然、骆宾王等关于知音的诗句,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3.举一反三,拓展视野(第二课时)

  (1)阅读《吕氏春秋·本味篇》,感受原文魅力。

  (2)阅读《书断·王羲之》,感受王羲之书法及人格魅力。

  以上教学片断,教师从三个角度整合资源,力求深化并延伸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宽文本”。一是质疑问难,链接背景,立足学生的疑问点(即文本疑点处)--伯牙为何“谓世再无知音”,链接伯牙在宫廷当乐师的背景故事,使学生能进一步领会“知音难寻”的深层含义。二是提炼主题,涵养性情,提炼“知音”主题,链接历代文人关于知音的诗句,既从多个角度深化了知音的含义,又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是举一反三,拓展视野,还原文本,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古文阅读中,感受原文的魅力;引入王羲之的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文豪苏轼有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这“旧书”即指经典著作。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仁不让经典之作。读是教师引领学生徜徉经典文化的便捷之路。只有多读,读通、读懂、读透、读宽,其中的意蕴才能被学生所了解和体会。作为承接基础任务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立足于不同层面的朗读,使学生在文字上增些品味,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在情感上多些升华和向往,从而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素质。

  注  释:

  [1]常吉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7:11-12.

  [2]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3]呼拴九。以“读”为本,构建网状阅读体系--例谈我的文言文教学尝试。实践探索[J],

  2009.4:128.

  [4]王丽。我的教育梦--代序。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教师行为    下一篇:小学童话习作教学三步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