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感性学视阈的高中“写丑”作文教学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中学 赵棠

  【摘要】“写丑”作文拓宽了传统作文的研究视野,让学生的思想表达更加自由,语言更具个性化。该文以感性学为理论背景,辩证思考“审美”和“审丑”的内涵,改变以往语文单维审美的局限,强调审丑教育在高中作文中的美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写丑”作文教学的现实迫切性进行归因和总结,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写丑”作文教学进行探索。高中生通过体察自然、社会和人生,在“写丑”中走向思想的深刻,走向情感的真实,走向“美的存在”。

  【关键词】感性学  审丑教育  作文教学  写丑

  学界早有学者认识到“丑”的重要性,朱立元教授认为“丑是一个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同时也成了当代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生在写作中也早已触及“写丑”的视角,而有的语文教师却忽视“丑”的广泛存在,轻视“审丑”教育的重要性,粗率地采取“堵”的方式,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更有甚者,把学生“写丑”文章一律划入“思想不健康”、“政治方向不明确”的范畴。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方式欠妥,且危害巨大。王洪岳教授指出“我们的‘审美教育’中基本上没有这种艺术的审丑和审荒诞教育,产生了一百余年的现代主义艺术和理论被生硬地斩除掉了。在当代,只有极少数敏锐的美学家关注到这一点。审美教育需要向审丑和审荒诞教育转化。” 他认为,审丑教育是对传统审美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应对现当代文艺审丑倾向的必由之路、必备之功。

  语文教师固然需要引导学生发掘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让学生表达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固然需要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写出世间的“温情”与“光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冷眼看社会”就不可行。相反,对生活中的“丑”进行审视、鞭挞亦是青年学生社会良知的体现,有些看似是思想“灰暗”,勇于对社会的丑恶事件进行揭露,引发众人思考和疗救的文章,比一味地“歌功颂德”、“虚假赞美”的文章更有思想内涵,更具“启蒙”意义和“醒世”价值。

  当前,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失衡”的情形下,本论文尝试从感性学的视阈来审视高中作文教学,构建“审美”和“审丑”并举的作文教学新框架,对传统作文进行大胆突破,激发学生对“真实”表达的强烈兴趣,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使“个性化”的思想真正渗入“写丑”作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有“个体话语”的思想者。

  一、“写丑”作文的内涵阐释

  (一)“丑”的概念

  历来美学家对“丑”概念争论不休,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与适度相近似的秩序和匀称看做美的本质,反之,无秩序和不匀称和不符合尺度的则是丑的。”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把“丑”定义为“表现负面审美价值或审美反面价值的普通词。” 我国汉字“丑”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丑,可恶也,从鬼,酉声”。 它的本义是指“貌丑”,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丑”与“恶”在古汉语中同训,指出“丑”是人生的负面价值。张玉能教授认为“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本文认为,“丑”是指与“美”相对立的,具有不完整的、扭曲的、变形的、不和谐的外在形式,引起读者厌恶感或痛感的审美对象。“丑”不是美的附属或陪衬,而是属于与“美”一起诞生、共同发展的独立的感性学范畴。本文依据“丑”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内容,将“丑”划分为自然丑、社会丑、“丑”形象。

  (二)“审丑”与“写丑”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审丑”是指将“丑”视为审美对象,一方面将表现“负面价值”的“丑”融入到对整个时代的“正面价值”中进行审视,发现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指在对生活丑或艺术丑的审读、思考、评鉴后,所引发的否定性的价值判断或否定性的情感的审美实践活动。“审丑”决不是对“丑”的简单地欣赏,而是通过对“丑”的艺术化的审读,化丑为美,达到审美的目的,其审美思维是从“否定的”形态去认识“肯定的”存在。因此,“审丑”实质是广义范畴的“审美”,是更深一层次的“审美”。

  “写丑”是基于“审丑”并侧重于表达“丑”的一种写作形态,它针对“丑”的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描写、叙述或评论。“写丑”与“审丑”相比,“写丑”的能力要求更高,比审丑“外延”更宽广,两者相辅相成,并统一于学生的“读写”能力之中。“写丑作文”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描写丑或恶的文章,它是指有意识地通过美丑对照或其他写丑技法,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人性等领域,挖掘出“丑”的因素,在文章中突出“丑”的美学价值的一种作文形式。“写丑”作文的教学是在现代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内心真切体验,充分发挥课堂指导的有效性,在美丑互审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以我手写我心”,是一种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方式,无论在审美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它都与“应试型”、“僵化型”的作文教学有本质的不同。

  二、高中“写丑”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审丑”教育的缺位,“语文课程理念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审美单极化,导致语文审美教育的本体地位岌岌可危”。 高中阶段的“审美”教育亟需向“审丑”教育转化,亟需合理指引高中生的审丑态度,增强学生的“美丑互审”能力。

  (一)有利于健全高中生的审美心理

  单维的“审美”教育一味地回避“丑”,学生在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怪现象、丑事件时,成为无法审视“丑”的“脆弱观众”。倘若学生长期无视自己身边的不良现象,对邪恶的思想和行为习以为常,乃至熟视无睹,对社会生活中的假丑恶的事件缺乏基本的认识,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会逐步退化,对社会事件的敏锐性逐步钝化,学生会越学越单纯,甚至越学越愚蠢。学生由于不能识别社会上美丑现象,走上社会后易受欺骗,并且不敢于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写丑”作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美丑互审能力,构建学生完整的审美心理。学生具备健全的审美心理,就不至于在美丑混杂的社会生活或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即使碰到“棘手”的问题,也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平衡调节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写“真实”作文

  当前中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思想被“规训”的现象,一些“套话”、“假话”让人痛心。如“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心里惭愧极了”、“看着妈妈布满老茧的手那么灵巧地帮我织毛衣,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出来。” 王荣生教授指出“作文教学一直颠簸在伪圣化的道路上,一直圈定在模式化的套子里,统一的公共思想,唯一的‘群性话语’取代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和说话自由。” 作文应是学生真实内心表达的需要,学生将积淀在内心深处的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种过程。既然社会是美丑共现,那么教师就不能硬性地“指示”学生“颂歌式”地写作。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美丑共赏的真实心理,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作文动机。“写丑”作文,不规避社会敏感问题,从美与丑的两个层面来思考社会,尤其是“丑艺术能够启迪对现实的认识之真,能表现人的非理性冲动的真实状况,把日常生活中被理性压抑的遮蔽的那一部分人性和盘托出,呈示人最本能的欲望、冲动和要求。” 这与狭义的“审美”作文教学相比,就能更好地展现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 更易让学生走向真实的表达。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不经意地进入“新八股”时代,“教师往往用一统化的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放胆文,使之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细究原因,多年来高中写作教学不重视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开掘,学生思维定势导致文章结构的“样板化”,生搬硬套陶渊明、李白、屈原等古代文人素材导致作文“拼凑化”,而“丑是一种否定的姿态,它疏离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堂皇话语,与个体相亲。” “写丑”作文教学鼓励学生摒弃现成的观点,针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它要求学生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事件,倡导学生展露自我观点,鼓励每一篇文章闪耀着个性的光芒,注重学生之间思想交锋,避免“人云亦云”而丧失思想锋芒,鼓励学生成为“精神独立”、“人格独立”的“思想者”。

  三、“审丑”视角下的作文课程设计

  (一)“写丑”内容的选择

  本文“写丑”内容选择的依据是“感性学”的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重点从自然丑、社会丑、“丑”形象、审视“死亡”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适当的语段,“根据课文的特色去开发写作教学。”

  1.“自然丑”的审视和表达

  (1)自然界的“丑”意象

  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象的形态缺乏“美感”,比如残荷、枯藤、昏鸦等,这些原本并不能给人以美感的“丑”事物,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能使这些客观物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唐朝韩愈善用“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将常人认为可怖、丑陋、变形、惨淡的景物融入诗歌。他被贬谪岭南时,看到蛮瘴的景象,创作很多“写丑”的诗文:“有蛇类两首,有虫群飞游。”“赤龙拔须血淋漓”,“穷年枉智思,掎摭粪壤间。” 这里虽然展现的是丑怪、变形、恐怖、阴森、恶心的景象,诗人突出表现“天路幽险”的蛮荒之地,既是当时己身政治境遇的写照,又隐含着对清明政治、美好未来的向往。“五四”时期,蔡元培、鲁迅、闻一多等人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冷视堕落的人性,发挥他们审丑的勇气和力量,把“丑”进行艺术的形式化,例如鲁迅《野草》关注坟墓、骷髅、尸体、死亡等丑的意象,“把自然丑转化为艺术审丑,借此表达自己对进化论、对人生的反思和批判。”

  (2)破坏自然的丑恶行为

  人类的无休止开发,使自然生态遭受破坏,人类生存境遇日渐恶化,很多敏锐的作家表达对破坏自然行径的痛恨,表达对当前生态危机的担忧。梭罗的《神的一滴》描述了现代的工业社会,人们对瓦尔登湖的“粗鄙”的利用和严重污染的文章。如“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这恶魔似的铁马”、“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如今倡导“绿色”、“环保”,很多学生不是单纯地歌颂自然的美丽,而是从破坏自然的丑行丑态的角度展开写作,表达现代人对工业文明的思考,痛斥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更有思想深度。

  (3)自然灾害的伤痛和反思

  自然灾害与人类相随相伴,韩愈《归彭城》“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写出天灾人死的悲惨状况。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雪灾、旱灾、水灾、汶川地震、曲舟泥石流、海地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等“天灾”,让人类无处遁身。大量的作品有对死亡直接描绘,其图文更是触目惊心。四川汶川地震后,房屋倒塌,死伤者血肉模糊,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号等镜头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痛感”。

  2.针对社会事件的审视

  (1)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最残酷与反人道的灾难,它给普通人的心灵留下难以泯灭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纳粹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对年青一代的精神残害和影响更是无穷。不计其数的作品对“二战”的危害进行“审丑”式地描述和评判,表达“反战”主题。《辛德勒名单》 “焚烧尸体”的浓烟遮天蔽日,“烧焦的尸体”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样,“骨灰”到处都是,犹太女工们在“阴森可怖的棚壁里”,恐惧地面临毒气的残害,这揭示了“大屠杀”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安妮日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这类写丑作品,呼吁社会的善与美,摒弃丑陋、疯狂的侵略行径,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

  我国历代作品都有对战争“丑”的揭露和思考,描述战争带来的满目凋敝的“丑”景象,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王开边意未已”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青海的古战场让人不寒而栗,作品揭示战争根源是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丑恶”统治者,表达对暴力入侵的痛恨和反思。近现代战乱频繁的岁月,山河破碎、烽火连天、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很多作家审视战乱带来的“丑”现象,如艾青《北方》“颓垣与荒冢”、“枯死的林木”、“灰暗的天幕”、“荒凉的地域”,这些对北方冬景的描写,选取的都是灰暗的“丑”意象,呈现一片悲凉的景象。如今,全球的局部战乱频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审视“反战”作品的同时,通过“写丑”作文,让学生学会审视战争之“丑”,表达对战争的认识。

  (2)“丑”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热点

  文学无法远离社会政治,必定指出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问题,对其丑的一面进行辛辣的嘲讽,对丑的病根进行挖掘,这是为社会发展而熬制出的一剂剂“良药”。王嘉良教授指出现实主义文学有社会批判传统,现实主义大师们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里、托尔斯泰等“无不用理性的解剖刀,剜出血淋淋的事实,用‘无情的真实’揭示现存社会的弊病,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 高中生在阅读《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的过程中,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比较敏感,在随笔中偶有涉及,教师可以借助经典作品中的语句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教师让学生对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审视评价,不避讳某些丑恶的事件,比如杭州“70码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富二代对生命的冷漠;“福建南平杀童案”,启发思考校园安全和报复心理危害;“喝开水死亡”案,让学生思考刑讯逼供的残酷;“四川渠县残疾人自强队”事件,思考慈善背后罪恶的“奴工”现象;方舟子遇袭案,思考学术打假和买凶报复问题;黄松有案件,思考贪腐的危害;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民生问题。 由于这些都是源自社会生活,学生对这些事件略有所知,写作中有较高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本质,力求深刻写出揭露社会真实问题的“写丑”文章。

  3.“丑”形象的刻画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丑”形象,比如葛朗台、卡西莫多、周朴园、祥林嫂等,作家们对人物的“丑”的行为、语言、心理、外貌的描写非常细腻。作家所描绘的人物,除独特的个性之外,更蕴含一定的社会性,揭示人性内涵,表达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教师引导高中生深入发掘这些畸形、残缺的形象的性格特征,并尝试艺术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形象”,这将比单维地表现“美”有更大的审美意义,有更宽广的写作视野。

  4.审视“死亡”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丑”,也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它以痛苦但熟悉的面貌出现。“死亡”主题的审美史,要追溯到中世纪,那时很多作品歌颂死亡的胜利:死亡战胜一切虚荣、时间和名声。 十四世纪爆发大瘟疫,当时造成死亡遍地的恐怖景象,为了祛除人们恐怖心理,使人习惯于承认末日正在来临,“死亡之舞”应运而生。到文艺复兴时代,一系列小开本的书籍中,画面人物的骷髅时时提醒着人们,“一直守候着的死亡是人生在世无法逃避的伴侣。” 人终究要归于死亡,青少年需要有良好的“直面死亡”、“珍爱生命”的心态。

  无论高中教材、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学生都能时时感受到“死亡”的存在。教材必修二模块《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双腿瘫痪,他彻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学生经常在随笔中表达出遭受亲人离世的痛苦,为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大灾难中的死难同胞而哀悼,表达对“死亡”的各种看法。在教材中,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投江自杀;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海子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文天祥在第一次被元军捕获后“九死一生”,“无往而不得死所”却顽强活下;司马迁受尽宫刑侮辱,“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仍生存下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死亡”问题,培养学生直面“死亡”态度,对审视“生命”的价值很有意义。

  (二)写丑技法的研究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提出,艺术创作在“表现丑”时必须服从“美”的一般法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个性的表现的力量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这样理想化的结果并不是和缓或盖住它的丑,而是突出它的富于特征和本质的轮廓,这是艺术表现丑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丑作文过程中,关键要让学生运用一定的写作技法,学会艺术地“表达丑”。

  1.美丑对照法

  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说:“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在写丑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此美彼丑和内丑外美等对比手法,善于制造一种艺术反差,让丑在激浊扬清、贬丑褒美的对比中展示出来。“以丑衬美”是一种传统的美与丑的关系,强调在美丑对照中凸显出美,此处丑的价值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的艺术价值还是在于美。《西游记》中孙悟空、沙僧等外形丑陋,在很多情节中显得人见人怕,但是吴承恩却赋予他们降妖除魔的正义美和历尽坎坷而毫不动摇的意志美。他们的丑陋外表恰恰衬托出他们内在的精神美。《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面目丑陋、身体畸形,却闪耀着善良的人性光辉;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内心自私阴险,美丑对照技法运用让作品更有艺术魅力。

  2.以小见大

  教师要求学生遵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原则,捕捉那些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习以为常”的丑,选择一个细微的丑事件,通过小的题材反映大的道理,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高中教材《一个人的遭遇》写残酷的战争给人类的精神创伤,刻画了战争孤儿形象,凡尼亚是一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孩子本是无辜的,但是由于战争而成孤儿,到处流浪、无家可归,作品以小孩子的外表肮脏、眼睛明亮的细节,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之情。教师指导学生在刻画一个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时,选择典型的丑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表达深刻的主旨。

  3.反讽技法

  在揭露某些丑行丑态的行文过程中,作家从反面来讽刺或用反语来嘲讽,显得嬉笑怒骂,辛辣无比,使批判的感情更加强烈。语言艺术大师鲁迅的杂文,用丰富精湛的文学语言,娴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使语言显得精炼活泼,形象生动。王嘉良教授指出“他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一大特色”,“反语的运用很广泛”。 高中语文教材《记念刘和珍君》“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里“伟绩”、“武功”就是运用反语,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段祺瑞执政府及其帮凶,讽刺了反动派的卑鄙无耻的“丑”相,揭露了敌人的卑劣和残暴。鼓励学生在写丑作文中,善用反讽的技巧,将“激荡的感情热潮裹在冷峭的外壳之中”,在“冷言冷语”中,进行尖刻的讽刺。

  (三)“写丑”作文课堂简例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写丑”作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指导的有效性。围绕“自然丑”展开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借自然环境中的“丑”的“贬斥”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笔者让学生借鉴韩少功《我心归去》“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丑陋故乡的描绘,结合闻一多《死水》、《发现》的丑意象,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某些“丑”的作文,在“丑”中浸透着学生对故土的热爱和期待美好之意。

  高一学生当堂例文:我的故乡太平凡了,菜市场的地上积着一小片一小片污水,又滑又臭。门口的垃圾堆围着一团团的苍蝇,旁边一只白毛稀疏,露出肉色,顶着脏乱“头发”的流浪狗扒着腐烂的菜叶,不时还疯叫几声。菜场里光线很暗,杂七杂八的气味都有,摊位之间是用旧帆布隔起来的,持续地散发着腥臭味。墙壁上的玻璃满是灰尘和秽物。菜场一旁的老人协会的房子里,稀稀落落地摆着几张破桌子,总有几个中年妇女在这里闲聊,扯东议西,让坊间的“流言”源源不断地“诞生”。几个中年人整日在里面房间打麻将,一边抽着呛鼻的低价烟,一边还不时吵闹几句,总以几句恶心下流的话“告终”,他们为了几块钱而大声争吵,甚至不惜大动手脚,最后竟发出阵阵让人毛骨悚然的“干笑”……我真讨厌如此的风气!(《故乡的印记》)

  简评:本语段紧扣故乡的“丑”来写,地面脏乱、陈设简陋、村民慵懒、赌客颓废,给人扑面而来的“厌恶感”,表达出学生对如此“丑”风气的憎恶之意,更隐含着学生对美丽家园的急切期盼之情。文字虽是写“丑”,但丝毫改变不了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学生采取“爱之切”、“恨之深”的构思揭示存在着种种“丑陋”,是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在“写丑”作文的现代课堂中,每个现代的语文教师树立“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课堂的生命” 的意识,努力引导学生走向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深层体验、对话和表达,而不满足于群体性的“惯常”话语。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在针对社会事件,多角度表达“丑”,深度地评论“丑”。教师采用呈现新闻事件的方式,让学生就此事件谈谈看法,并提供适量背景材料,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丑”事件的审视,思考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教师指导学生以拟写标题、对联、仿句、补充语段等形式,增加课堂写丑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得评论更加犀利。学生在同学互评、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的基础上,再按照写丑作文的具体要求深入修改,力求有效。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全班范文赏析、网上评阅、墙报评点、编印班刊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对“写丑”作文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大的期待。

  四、“写丑”作文教学的“限度”

  当前社会各种暴力、非正常的事件层出不穷,媒体借助“丑”的炒作,追求着背后的经济利益,追求一味“嗜丑”、“逐丑”、“炫丑”的快感。有些作家竭力地迎合大众的趣味,鼓吹“下半身”写作,媚俗文学屡见不鲜。这种大潮流导致了文学“诗性”的退化。“写丑”教学绝不是完全沉醉于对“丑”的疯狂追求,不能让表面化的美丑混杂与浅层次趣味性代替了深刻的人文的关怀与思考。罗森克兰兹说过,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写丑作文要体现健全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作品的审美取向,不必太在意学生的写丑事物的“正确性”而阻碍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写丑”作文,教师又要把握好“限度”,不走极端。

  总之,“写丑”作文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进入中学语文,倡导教师从单维“审美”指导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美丑的能力,这在作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审丑”它体现了人类敢于直面现实、直面孤独等状态,体现了人类审美能力的成熟,这实则是更深一层次上的对人类家园的追寻和探索。寓“审丑”教育于高中作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展。笔者期盼学生在“美丑互审”过程中走向心智的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期望“写丑”作文能够真正冲破“政治化”、“伪圣化”的樊笼,开辟出一片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精神领地!

  【参考文献】

  1. 刘东。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王庆卫。丑的轨迹--理性视阈中的非理性变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王洪岳。审美与启蒙-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 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9~130

  8. 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丁楚洁。 语文课堂中的审丑教育[J]. 文学教育,2007(9)。

  11.胡剑平。人文视野里的审丑危机与夹缝中的生态写作教育[J].安徽文学,2008(10)。

  12.黄孟轲。从重“外化”到重“内化”-中学生作文的审美情感培养刍议[J]. 中学语文教学,2001,(0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返朴归真 渐入佳境 ——由两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同题课例谈谈文学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    下一篇: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策略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