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随文潜修 润喻无声——浅谈小学低段比喻句教学的有效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滨海镇第二小学  张 琦
  【摘 要】比喻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由于课标要求不明,教材建设不足以及教师对其价值认识不够,使比喻句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感受比喻之美、欣赏比喻之妙和施展比喻之魅三个层面探讨了小学低段比喻句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段   比喻句教学   有效策略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是:“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比喻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随手翻一下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比喻句比比皆是。以此推断,我们应该把比喻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课标要求不明,语文教材建设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对其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回避比喻知识和教学笼统、无序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小学低段。为了让学生感受比喻之美,体会比喻之妙,并能恰当地运用、施展比喻之魅,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适合小学低段学生适合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一、感受比喻之美
  (一)图中滋美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要想让低段的学生学好比喻句,先得激发起他们学习比喻句的兴趣,进而促使他们对比喻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欣赏视频感受喻体的形象之美,同时也能激发起他们学习比喻句的兴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教学难点是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它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四种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之状。“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知道一些,但要他们把这些与动物的脚印产生联系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教学此句时,老师可以先课件出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样子,使其对这些自然物的形状有直接的感知。再出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图,让学生来连一连,说一说:(     )的脚印像(     )。连线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小动物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与实物的相似之处,说话练习能让学生对比喻句有初步的感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了解小动物们是怎么“画画”的,继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会称这些小动物为画家。
  (二)读中生色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它。”新课标更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有些比喻句的教学也可以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让学生进入比喻句描绘的美丽的意境之中。教学《春雨的色彩》的第一段“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时,可以播放春雨的声音,让学生描绘自己听到的声音,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其他雨声。声音的比较之中,让学生从听觉上感知春雨的轻柔形象,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沙沙沙,沙沙沙”,春雨的细、小、轻通过朗读化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音符。接着让学生观看春雨图,让学生说说春雨像什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春雨细如丝的形象之美。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边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春雨柔如水,美如画的形象就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了。
  (三)动中取味
  美国教育家曼哈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课堂上,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课堂教学应适时提供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具有含糊性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而表演是一种理解语句的很好的方式。许多比喻句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做动作、手势、表情等方式来品尝其滋、其味。《清澈的湖水》有这样的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这句比喻句的喻体非常形象,特别适合表演。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喜欢这些山石的原因,从静态的样子感知山石之状。再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去模仿这些山石,那跃跃欲试的青蛙、“展翅欲飞的雄鹰”、“正在赛跑”的龟兔这些喻体的动态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山石之奇、之美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那边的山石可能还会像什么呢?把学生带进了文章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的无限想象力。
  二、赏析比喻之妙
  (一)比中品妙
  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喻体。评价一个比喻好不好,妙不妙,离不开具体的表达情境。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句用得精妙,就得回归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与其他喻体作比较后判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比喻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喻体运用是否恰当,去满足学生的这种探究需求。写景诗《小小的船》前两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描写月儿的美,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船。月儿弯弯的,也像香蕉,像镰刀,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镰刀和眉毛呢?老师看似轻描淡写的喻体比较点化,留给了学生发现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究课文中月亮与船这两者的联系,认识到此处的小船这一喻体是不能被香蕉、镰刀和眉毛所替代的,不是因为它“两头尖”才像月亮,而是小船在大海里航行,月亮在蓝天遨游,更符合全文的意思。
  (二)境中领情
  陶行知对于语言感悟曾这样指出:“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张志公先生也说过:“要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比喻句的教学亦需如此,要想让学生领会喻体所蕴含的情感,就得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经历人物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比喻句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爷爷和小树》的难点是理解喻体 “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入冬天天寒地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北风呼呼地刮,这时你感觉怎么样?想想屋外的小树怎么样?在这样的天气里,小树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想想生活中人们给小树穿衣服的方式,理解“暖和的衣裳”就是爷爷给小树围的稻草 ,从而明白为什么小树不冷了,体会到了爷爷对小树的关心和爱护。接着,营造夏天酷暑难耐的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炎炎夏日,坐在屋外的什么地方最凉快?为什么躲在大树下这么凉快啊?再引导学生结合在大树下乘凉和撑伞遮阳这些生活体验,理解“绿色的小伞”就是枝繁叶茂的小树,感悟小树对爷爷的爱的回报。学生对爷爷和小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就是通过教学营造的情境感同身受的。
  (三)填中补蕴
  周一贯说过:“国画艺术讲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想,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的填补发展。”有些比喻句,亦是如此,“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依据课文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去填补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才能挖掘比喻文句中所蕴藏的美。《快乐的节日》中“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一句,意思是说,春天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我们也来到这些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而这美丽的春景图是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绘画的:孩子们,当春天来到花园里,花园里怎样?(各色各样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美丽极了……)当春天来到草地上,草地上又是怎样的美景呢?(草地上绿油油的,鲜花盛开,引来蝴蝶、蜜蜂和小鸟……)想象说话,填补了课文对春天美丽景色描述的空白,花园里、草地上浓浓的盎然春意就在学生的想象中得到了形象地、鲜活地绘制。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诗情画意的春色,更好地体会到这处精妙的比喻所蕴含的孩子们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三、施展比喻之魅
  (一)句式模仿
  李林海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比喻句的学习亦是如此,当学生对比喻句有了一定的感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练习,指导他们尝试运用、创作比喻句。只有尝试运用比喻句,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比喻的精髓。而创作比喻句的第一步就是进行比喻句句式的模仿练习。《荷叶圆圆》这一篇散文诗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篇训练比喻句句式的好课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可以启发学生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其他小动物和小朋友带来快乐。想想荷叶是他们的什么?请小朋友以这样的句式说:(     )说:‘荷叶是我的(      )。’比一比,看谁说的多。”有了前面课文内容学习的铺垫,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句式模仿练习,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出示喻体图片):小男孩说:“荷叶是我的帽子。”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大船。”小虫子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只有多多进行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渐把比喻这种表达方式内化。
  (二)营造氛围
  曹明海在《语文教学本体论》说到:“引导学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和智慧投入语文体验,将静态和物化的书面符号还原为同样拥有热的气息、脉流和温度的鲜活的生命体,与之进行亲密无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中感受语言的迷人魅力和灵魂的澄明开阔,贯通彼此隔绝的生活世界、生命境域。”小学低段课文中喻体描写的场景往往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喻体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自觉地融入喻体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意愿。《秋天的图画》里的“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勤劳的人们在山野中画了一幅五谷丰登的美景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顺序,结合课件,课文插图和学生已有的对秋天的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拉进学生与秋天的距离。再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还会把画画在哪儿呢?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可出示图片):葡萄穿上           ,柿子挂起           。桔子           。…… 教学先将学生带入丰收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美丽,再安排模仿、运用比喻句的练习,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语言文字与学生对秋天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比喻、用比喻。
  (三)内化积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有着大量的比喻佳句,非常值得孩子们去模仿,去积累。有了日常的积累,才能在所需时,从记忆库中进行提取。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同样,积累的比喻,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才算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在指导学生学说或写比喻句的起始阶段,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自己积累的语句库里提取,然后进行再次创造。《找春天》一课,将小草比作春天的眉毛,野花比作春天的眼晴,嫩芽比作春天的音符,溪水丁丁冬冬比作春天的琴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把小草、野花、嫩芽和解冻的小溪比作春天的什么呢?这时候,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去唤醒沉睡在孩子们心底的比喻句:我们以前学过柳枝长长的枝条像什么?(小姑娘长长的辫子。)那你觉得刚从泥土中探出脑袋的小草像什么呢?(像新长出的头发,就像男孩子的短头发……)有了老师的指点,学生们受到了启发,思维之门,一下子就打开了,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智慧之花: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就像天上闪闪的星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就像爬上树的小蝌蚪;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就像在唱着欢乐的乐曲……多么可爱、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创造啊!尽管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做到这样内化积淀,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钱钟书说过:“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辞藻的特色。”学习比喻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联想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多研究比喻句的教学,以此为契机,要多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上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传统的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参考文献:
  【1】杨扬:汉语比喻词的再分类及其认知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 .厦门大学,2008年。
  【3】曹振怡:关于《常用比喻词语小辞典》[J] .辞书研究,1984年03期。
  【4】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J] .辞书研究,1992年04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习得阅读方法,为学生更好地学    下一篇:让学力在文本对话中螺旋提升——以《卡罗纳》为例探求第二学段略读课文有效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