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点燃激情课堂的引线 ——关于有效提问的深度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doc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大溪小学   赵雪利
  【内容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实效性。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着“简”、“乱”、“空”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我们的高效语文课堂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 键 词】有效提问   学生主体性   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从中获得学生情况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情感的主要渠道。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一、思索:有多少提问真正有效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最重要活动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没有深入发挥提问的作用,而是让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发现,笔者认为目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简而有义  因教师的提问简单、无意义。诸如“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或“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写了哪几个人”、“后来是这样呢,还是那样了”等。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
  2、乱不达意  因过分讲求启发而引起的提问表达不清,在字面上、情节上兜圈子,不能言简意赅,一言到位。曾见过一位老师上课为了引出一只小熊,做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呀?”一时间学生作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小狗,老虎,甚至是老鼠、大象都出来了,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己说出了答案,这就让课堂显得杂乱,失去了时效。
  3、空于随便  因准备不充分而使提问的随意性强,重复、模棱两可。经常有人这样问:①课文写了什么?(花)②什么花?(XX花)③是什么样的花?实际上这三个问题完全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如此在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有相当一部分问题问得空泛,属于无效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求解:有效的提问是激情课堂的引线
  一位专家说过:“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要在富有层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致使语文教学具有实效性、高效性。
  1、激发学习兴趣--激趣式提问
  所谓激趣式提问,就是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冲突,留下悬念,就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为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激趣式提问在低段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最多。
  案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一)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1979年的年度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案例中,老师由美国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导入,然后问学生1998年评选的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谁?引起学生的疑惑,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随后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几秒钟后又问:“吃惊吗?为什么?”此时老师故做玄虚地说:“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紧接着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文章。老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与兴趣。
  2、创设认知冲突--冲突式提问
  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
  案例人教版三下《想别人没想到的》
  师: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期。
  3、提供思考支架--铺垫式提问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这样的教学既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能保证教学不流于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它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让学生体验“跳摘桃子”的乐趣。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案例人教版三上《爬天都峰》
  师:小朋友,以前我们去过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生齐说:黄山)
  师:是啊,黄山有三绝:奇石、温泉、怪松。尤其是奇石,(出示图片),这是黄山的哪块石头?
  生津津有味地背诵着猴子观海这个段落
  师出示金鸡叫天都的图片,这是天都峰,是黄山最高的一座峰。今天,有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孩子要去挑战这座山峰,你们要去看看吗?
  生:天都峰那么高,一个老人和一个学生能爬上去吗?
  生: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读一读。
  在案例中,老师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复习原先的课文,让学生能更加熟悉课文,通过复习来知新,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4、实现知识迁移--迁移式提问
  所谓迁移式提问,就是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换角度提出问题,使之迁移到生活或其他学习对象上,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有机的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知识学习,又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现实性。
  如在教学《两块银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计了“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同质分组,两组展开辩论,但是结果是学生为什么辩来辩去却没有辩出个结果来呢?其中一位听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这节课之所以失败,是辩论的选择点出现了问题,“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不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没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 ' 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的地方,应而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问题改为“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这是为什么?”“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是为什么?”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打开问题空间--开窗式提问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给学生垒起一堵墙,而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在课堂上,孩子是游戏者,是创造者,甚至超越者,当孩子的智慧闪现的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产生美妙绝伦的智慧“火花”,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案例:教学汉语拼音ai、ei、ui
  师板书ai。
  师:现在只有一顶帽子,我该戴在谁的头上呢?说说你为什么给它戴?
  生1:戴在a头上,我是通过预习知道的。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谁还想说?
  生2:我也认为是戴在a的头上,但不知道为什么是戴在a头上,而不可以戴在i头上。
  生3:应该是给a戴的,因为i的头上已经有了一点了,如果再戴上一顶帽子会更重的,a很体谅i,所以就把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师:你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你的想法真特别,老师都比不上你呢!
  然而,肯定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更大的困难摆在了我的面前。如果沿着孩子的想法走下去,那就和我预设的课堂相差甚远了,而且这并不是规律,ui和iu的标调规则就和孩子说的不一样。正当犹豫之时,突然有了主意。
  师:是的,a、o、e、i、u、ü它们这六兄弟都是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a是老大,所以只要有a在的地方,都由它扛着这顶帽子。a不在的时候,当然只能由老二o和老三e扛着了。i和u的年龄差不多,它们商量好,谁在后面就由谁扛着帽子,这样谁都不会太累了。现在,你们来猜一猜帽子戴在谁的头上。
  通过此案例,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正确地给复韵母标调。效果比让孩子纯粹地记忆儿歌“有a先找a,没a找o e,i u并列标在后。”要好得多了。这样,孩子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标调儿歌,就可以把标调规则记牢,并且能快速地灵活运用。
  三、回味:提问也需抑扬顿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时机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快速连续追问;二是舒缓问题留白。
  1、连续追问--激起讨论小高潮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在文章的关键处设问。文章的关键之处,一般是学生疑惑所在。我在教《掌声》时,读完课文问学生:“一共几次掌声?每一次的掌声有什么含义?”问题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掌声在这篇课文中是一个关键,这样问题的提出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2、留白提问--引发深度思考
  杜勃罗留波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再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独立自主的人。”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案例:教学《山中访友》
  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师: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一定是想去山中拜访他的老朋友,就象《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一样都是去看朋友。
  师:是这样吗?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用笔勾画下来。
  (学生读完以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拜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小鸟…… )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又称他们为朋友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找答案。
  ……(带着问题,动情朗读,品词析句,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多角度对话。)
  学生从文中许多句子都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学到最后又回到了前面所设的悬念:为什么作者称“山中的一切”为自己的朋友呢?学生纷纷举手,很快有了答案: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便成了山中访友。
  此案例中教师巧设了两处“留白”,第一处读文前与读文后是大相径庭的结果,吸引了学生;第二处目的在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一层层地叠加,问题的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最后交流体会是水到渠成,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布白”并非避而不谈,绕而行之,恰恰是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经过主动学习后更深入地谈,让课堂显得更充实,更有生机。
  3、及时提问--化解思维卡壳
  课堂教学时,我们有时会听到许多奇思妙想,可这些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孩子的见解偏离了课文的原意,请不要急于打断、否定,教师可以用暗示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也可由着学生以错误为基础进行推衍,发现更荒谬的结论,进而在因果矛盾中顿悟,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更正确、深入、全面。在学生理解的错误中抓住提问契机,让学生“豁然开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样的动态生成将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出彩。
  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时,当我教学狐狸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时,一个孩子肯定的说:“葡萄一定是酸的,狐狸那么聪明,不会错。”孩子的回答得到了好几个孩子响应。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反驳,而是问:“是吗?那你认为吃到酸葡萄时我们是什么表现呢?”在孩子回答后,我继续提问:“那你看看小猴子吃葡萄的动作,是不是和你们想的一样呢?”如此一来,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共同构建生动和谐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1) :71-72
  [2].尚岩, 唐晓宁。 刍议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审美情趣[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174-175
  [3].章晓莉, 张宇清, 杨卫红。 新课改催生高效课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06) :84-85
  [4]王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刍议;成功(教育版);2009.09
  [5]信伟伟。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读写关系的新认识和新运用    下一篇:打造小学作文教学的模拟实习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