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9-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庐江县城南小学   夏晓春

 
  【摘要】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泛,人、财、物、时间、信息、传统、社区、学校文化、环境都是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如整合教科书课程资源,让学习增添乐趣;整合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进步;整合情境与环境课程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 课程资源  课堂活力
 
  教学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比如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新课程赋予教学过程以新的内容,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被动式机械传输,不再是课程计划的简单实施,而是学生主动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利用过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各个学科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再理想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泛,人、财、物、时间、信息、传统、社区、学校文化、环境都是课程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往往比较淡薄,甚至有些教师把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开发资源方面,往往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重视条件性资源,忽视素材性资源,从而可能导致有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资源闲置和浪费。英国教育家怀特说:“教育只有一种素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与捕捉各种资源,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一、整合教科书课程资源,让学习增添乐趣
 
  课程是教师利用文本、经验等资源,在交往活动中的重新建构。在做这一建构中,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范例,它们本身只是“死的”,而真正让它们“活起来”的,还需要学生的真实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真实的环境与情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教师,教室环境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此外,无论多么好的教科书,它们都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编写的,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将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随着以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技术的崛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结构上肯定要打破课程资源单一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校内资源、教科书外,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也是课程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该将其与其他学科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
 
  先看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夕阳真美》的教学片断。
 
  师:(板书:夕)小朋友,学过这个字吗?一起来读一读。请组个词。
 
  生:夕阳
 
  生:除夕
 
  师:“夕阳”是什么意思?(教师边问边在“夕”字后面加一个“阳”字)
 
  生:傍晚的太阳。
 
  师:“除夕”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一天。
 
  师: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指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这位小朋友知道还真不少。(教师在“夕阳”后面加了“真美”两个字)请读一读。
 
  生:(齐读)夕阳真美!
 
  师:你们观察过夕阳吗?想一想,快落山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天空中还有一朵朵云彩,那云又是什么颜色的?美不美?看到过的小朋友们好好回想一下。(学生想了片刻)我这儿有几幅夕阳的照片,请同学们看一看。(投影三幅彩色夕照图。一幅是树林的夕照图,一幅是雁荡山的夕照图,一幅是太湖的夕照图)夕阳美不美?
 
  生:美!
 
  师:看看课题,谁来读?谁来赞美一下?
 
  (小朋友越读越美,越读越有情。)
 
  教科书中给出的课程资源是课题“夕阳真美”。于永正老师将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调动了学生过去的经验、知识储备、不同的夕照图等课程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二、整合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进步
 
  学生的进步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注重结果的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预期目标,二是注重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三是注重创造的表现性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很关注第一种目标,比如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钢琴考了几级等等,而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体验过多少艰辛或快乐,以及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力。然而,实际上后两个目标虽然不容易鉴定,但往往要比那些能看得见的目标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发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个人感受,形成他人无法替代的个人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体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乐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教学中,教师一旦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火药’,他们参与体验的冲动和热情就会爆发,产生难以想象的激情,学生体验的课程资源就会发生效益。
 
  教学要突破教室,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样广泛的空间中吸纳独特的感受,让校外资源和学生个人体验充分融合起来。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落花生》教学片断。
 
  孙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一次辩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你想做什么?学生们进行如下辩论。
 
  生: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你。
 
  生: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
 
  ……
 
  生: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也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
 
  生:落花生是旧时期的观念,苹果、石榴是21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而应让大家都看见你的好处,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苹果、石榴。
 
  生: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师:现在我们的观点得到了统一,请“苹果、石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和“落花生”融为一体吧!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体验是深化理解的重要方式,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能促使学生实现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整合情境与环境课程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和学生不仅要重视文本课程,更要注重情感体验和环境熏陶。情境一般指课程实施的心理环境,环境是指课程实施的外部物质条件。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创造什么样的情境,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成长。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按照既成的教案去实施教学,“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课堂将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和“听众”。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课堂实录。(“创设情境写好实践性作文”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当过记者吗?有过采访经历吗?
 
  生:没有。
 
  师:那么你们想当记者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过一把记者瘾。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记者证)
 
  师:今天,我们采访的主题“崇尚科学,拒绝邪教”,采访对象是本校的全体教师,包括后面听课的老师。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好好表现一下,因为平时大多是老师提问你来回答,而今天是你提问,老师来回答。准备好采访工具,如笔、本子,还有准备好采访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主题拟好三个采访题目。
 
  (学生们积极热情地准备,教学效果很好)
 
  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育为师生开拓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不同的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比如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等等,让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融合一体,让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宽松向上的情感体验过程。
 
  叶澜教授曾这样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确,只有充分整合好各种课程资源,课堂才会焕发生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游戏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下一篇: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