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有心栽花巧预设 无心插柳妙生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三星小学 陆赛君

  【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地预设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在预案中巧妙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创新留出时间和空间,促使课堂多元交流的产生,真正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最终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有效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实效性的不断追求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起点、情绪、生活等,尽可能充分地预设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要有课堂动态生成意识,从观念到行为操作都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而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指引与调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
  一、有心栽花巧预设--“计”从师来
  (一)探清虚实,打实先行之仗
  《礼记·中庸》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仗” 是巧妙预设的先行前提。教材是“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我们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再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预设:对于这篇教材,哪些内容是学生不用教一目了然?哪些内容却是需要教师引导?只有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解读后,才能更精准地把握教学重难点,巧妙地驾驭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真正地深入浅出引领学生探求教材中困惑之处,真正做到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时候,想到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甚少,更困惑于文中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我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更深感悟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的片段,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并创设了情境,如果你在现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会怎样想?通过学生的交流,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而后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这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这样,利用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达到从课内到课外的有效延伸,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二)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之行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备课的根本是全面了解学生。课前我们必须多走近学生,以生为本,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好、准备到。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如在我班,每一课的语文学习,我会事先布置预习本作业,其中一项是:“我会提”,即让学生提出困惑处。每天,上新课前,我总会从学生中的预习本中了解他们预习后的情况,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精心布局,击撞思辩之火
  尽管课堂中的许多流动的场景是我们无法预约的,是无法事先设定的,但我们在走进课堂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都渴望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有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布局,给学生留足一些空间,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1.多一些方案,随机应变。
  为了能让课堂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我会尊重学生的认识,尽可能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精心地设计教案。
  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在余震中李博士给青年做骨髓移植手术部分。我作了这样的预设:
  在同一时刻,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正在进行着一次不同寻常的手术。请学生默读第3-6节(屏幕打出)文章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地震的强烈,而是藏在字里行间,请你认真默读3-6节,看看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当时余震的情况。
  【预设一】
  (1)生默读  可以和同桌小声地交流
  (2)汇报,根据词语随机引导:
  突出其来:突然,无任何防备
  不得不停止: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
  ……
  (3)通过读来表现。方式:学生感悟到哪个词,就让其读哪个句子。  只读:突出其来, 不得不,  一次又一次 , 终于。
  (4)想像当时的画面,想到了什么?--生说
  ……
  【预设二】
  在这样一个紧张、慌乱的情况下,李博士和青年的举动和当时的危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
  思考:
  (1)哪个词可以打动你的心扉?在这样的的环境下,他们同样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沉着冷静?
  (2)为什么说“仍沉着地”?  想、议、说
  A、和平常的手术相比,没有什么两样,李博士没有把余震放在心上,没有把自己的危险放在心上。
  B、不管手术中存在任何危险,他都是一如既然往,仍然沉着、镇定。
  场景再现:
  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吊灯左右大幅度地摇晃,李博士仍……
  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使人站立不稳,李博士仍……
  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仍……
  ……
  教师预设了两种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生成、对学生认知的尊重,我们提倡“顺学而教”。只有在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课前的充分准备成竹在胸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许多成功的课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全面越是能够预设好、生成好。
  2.多一些空间,循序渐进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运用分支式、板块式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巧设梯度从而真正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如我在设计《中彩那天》的教学时,紧抓“道德难题”一词,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板块:(1)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是什么?
  (2)从哪儿看出父亲面临道德难题?重点抓父亲的神情“严肃”和动作“赶”及“擦”体悟父亲的为难。
  (3)寻找留车的原因。既然很难,自然有想把车留下的理由。帮文中的父亲找找原因。
  (4)剖析父亲内心。最终事情结果是将车还给了库伯,那么显然父亲想到不仅仅是留车的一些理由,还有还车的原因。提供句式“就算……也……”说话。
  (5)明白“拥有诚实守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精神财富”含义。归还了车,意味着失去了车,那么你认为失去的同时却得到了什么?从而理解了母亲说的那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及最后一段“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
  设计这样几个递进式板块的教学,就为学生搭建了理解这篇课文的梯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学生交流品读父亲在面临道德抉择这一环节时,如一个学生说到“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地驶过”一句中,可以看出父亲在经历着道德抉择。当时,全场一片寂静。显然,这答案是出乎意料的。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那孩子认为“缓缓开过”看出父亲开得慢,或许有心事。就在孩子说完后,几个学生举手反驳了:“因为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所以开得慢。”“那时,百货商店门前挤满了人,所以父亲开得慢,这一处并不能看出父亲在经历着道德抉择。”我给予了这些爱思考的孩子高度的评价。在剖析父亲内心的矛盾,更是给予了学生相当自由的展示舞台,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学生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
  二、“无心”插柳妙生成--喜从生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虽然课前的预设是为生成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对象--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近乎完美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如何有效把握,并让他闪动灵性光辉?这就需要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生成意识,要有开放的胸怀对待课堂生成,积极应对,善于捕捉学生独到的见解,即时评价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调整教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
  (一) 灵活多变,收获惊喜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就曾经因为改变教学流程的节奏和顺序而有过意外的收获。
  记得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时,设计了当时的预案:
  (1)最好的老师是谁?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2)学生围绕“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个问题来自主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A、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这算什么老师”和“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B、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最好的老师。
  C、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启示。
  可当我教学生字词,并理解“糊弄和编造”词时,班中有一男孩站起来说问:“老师,文中写怀特森先生故意编造一些谎言欺骗学生,这怎么会是我最好的老师?”这问题确实让我始料未及。于是,我临时改变计划,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说:在你看来,怀特森先生不是一个好老师,对吗?那么,他故意编造哪些谎言?怎么糊弄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阅读兴趣顿时被激发。我再以“一个故意编造谎言并糊弄学生,不算哪门子的老师怎么又会成为他最好的老师?”这问题来探究原因。课堂就是在这样思辩的过程中,关注了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并解决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为好老师的原因,将教学的推向了高潮。而课后反思,如果我当时没有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如果教学流程没有改变,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抓住机遇,抛砖引玉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面对课堂中学生的不同问答,教师除了要注意把握好方向,还要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当学生答问精彩时,教师给予即时的鼓励、赞赏之外,更把这种精彩看作是新的教学资源,并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当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教师可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作为高明的教师,如果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巧妙把握的学生的回答,并能即时抓住机遇,即使是一种错误的回答,也是一种难得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巧妙运用也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如一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在就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认为题目应是‘草船骗箭’更好”。面对教室响起的两种不同的声音。此时,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己的教学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用‘借箭’这好,还是用‘诈箭、骗箭’更准确?我们先把课文细细的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
  教例中的老师面对学生“不同的声音”,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说。其实讨论课题是否准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辩论中学生的旁征博引,不正是我们理想的教学状态吗?在教学中,我们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机遇,那么异样的声音也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三)找准切点,事半功倍
  在阅读教学上,往往一课要教的点很多,但我们如果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曾经看到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从初读课文,学生问了一后,学生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松鼠为什么跑进家来?”“松鼠跑进家来做了什么事?”“我们全家人是怎么对松鼠的?”“空落落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必然教学的课堂效率,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位机敏的老师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空落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由一个“空落落”而将所有的问题串联起来。将“为什么松鼠离开后心里觉得空落落?”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四)调整目标,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充满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此时,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调整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记得在上《去年的树一课时》,我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原本预设为:
  (1)有感情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读感悟、品味重点词句,通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能体会到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感悟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可是在教学鸟儿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却看到眼前点燃的灯火这一个片段时,在进行了鸟儿看着眼前的“大树”两次 “看了一会儿”,它有什么话要跟树说?进行练笔时,学生中有为鸟儿表达惊讶之情的,有为鸟儿对树表达深情留恋的,有为鸟儿对树遭遇的同情,有为鸟儿表述自己信守承诺,有为鸟儿安慰树的……面对学生所写的,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学生多元感悟之后真情流露的一个表现。
  此时的我就把原来预设的一个问题:你对文中的鸟儿和大树要说什么?临时改为:如果你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简要写下来。此时,学生不仅感悟到朋友的真情,更是感悟到要保护环境,无私奉献等。此时的课堂,流淌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的课堂,是充满灵性,充满活力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而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的预设,是一种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有效课堂的营建需要教师课前的有心栽花巧预设,更需要课中的无心插柳妙生成,愿课堂因预设和生成共舞,演绎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2006-04-14(5)。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刘晓明。生本备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战立。  努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2)
  [6]潘庆银200901爱春。  体悟·生成--语文教学的倾心追寻[J]. [8]新课程(教研)。 2011(0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言、人文”的交融——小学文言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有效提问为 “轻负高质”的有效课堂播撒希望之种
推荐资讯